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民族自信心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国人对标志性建筑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导致很多褒贬不一的“新地标”建筑应声拔地而起,其中大部分深受全球化“国际风格”影响。作为具有最广泛公共性的标志性公共文化建筑,不仅是满足大众对文化艺术生活需求的场所,也是其所在城市乃至所在国家的一道风景、一张名片,甚至是凝聚国家民众精神向往的一个象征。因此,由政府主导建设的诸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剧院剧场、音乐厅、纪念性建筑等大型标志性公共文化建筑何去何从尤为值得探讨。本课题尝试通过对几个代表性建筑个例的艺术表现进行比较,考察中国当代公共文化建筑在功能性、地域性以及文化传承上的需求,用艺术学的人文视角结合工业技术的发展理念,以总结、反思和批判的态度来看待我国标志性公共文化建筑的发展方向。本课题首先在绪论中阐述了研究的意义与当前概况;在第一章中着重研究理论基础,分别对建筑意、公共性、建筑艺术、艺术审美在公共文化建筑中的体现进行论述;第二章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文化建筑加以分析、对比,剖析它们的艺术因素,总结大众对它们不同审美意见的原因;第三章立足实际,论述“文化地标”的意义与其基本要求;最后总结全文,提出以“以人为本,传承文化,融汇科技,特色创新”作为标志性公共文化建筑的建设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