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创作和诵读的方法,与古典诗歌相伴而生,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和独特的旋律腔调,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当前会传统吟诵的人都是接受过传统私塾教育的年逾古稀的老先生,且现有吟诵的音像资料大多是零碎的,不足以供学习和研究之用,传统吟诵这一古老的文化面临消失和失传的危险。而且从吟诵角度对古典诗歌的节奏、格律、语言与音乐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尚未开展。因此本文首先从语音多模态研究的理念出发,精心挑选吟诵人和吟诵篇章,采录温州、常州、江阴和福州四个方言区四位先生的传统吟诵的视频、语音、嗓音EGG和胸腹呼吸信号,语料包括五言和七言近体诗、古体诗、词和古文共118首,最大限度的呈现和保存这门濒危的传统文化。同时编写程序建立言语呼吸韵律分析系统,用实验语音学的技术手段和语言学理论方法对吟诵进行研究,探索语言与音乐间的关系,比较古诗词文朗读和吟诵在韵律、旋律、发声和呼吸各方面的异同,探析古典诗歌节奏、呼吸与字数演变的关系,近体诗以五言、七言为主流和押平声韵的原因,以及不同方言近体诗吟诵的异同。同时归纳吟诵的方法,从而更好的学习吟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五言、七言近体诗朗读和吟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音步节奏的划分和长短序列的差异方面,以及吟诵中句末字的拖腔特点方面。由顿歇形成的音步是节奏的基础,音步是节奏的最小单元。五言近体诗朗读中音步的结构是2+3,七言是2+2+3,音步由两个音节或句末三个音节构成。而吟诵中五言近体诗的音步结构是2+2+1,音步节奏长短序列是三拍“长+短+长”,或者“短+长+长”。七言近体诗吟诵中是四拍2+2+2+1,音步节奏长短序列是“长+短+长+短”,或者“短十长十短+长”。词和古文吟诵的句式可以分为两类,四言、六言偶数句和三言、五言奇数句,从左往右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音步,奇数句句末最后一个音节拖音延长后单独成为一个音步。古诗词文吟诵中音步时长比朗读中显著延长,音步具备“平长仄短”的规律。“平平”组合音步后音节时长大于前音节,音步内前后音节结合紧密,形成“松紧型”音步。吟诵中韵律句末字存在较长的拖腔现象,成为传统吟诵最为显著的标志。入声字通常加字拖腔。句内音节调值的高低变化是旋律产生的基础,平仄的交错变化形成旋律的高低起伏变化,朗读中调值变化同吟诵中旋律变化一致。平仄格律相同的韵律句具有相同的旋律走向,而且节奏完全一致,可以用同样的旋律去吟诵相同类型的近体诗或词牌。古诗词文传统吟诵与朗读在嗓音发声方面的主要差别在于吟诵句末拖腔的发声特点不同。吟诵中平声字拖腔的基频低,开商大,速度商小,发声比朗读中较松,高频能量弱。入声字拖腔特点表现为基频高,开商小,呈现紧嗓音特点。古诗词文朗读与吟诵呼吸的主要差别在于:近体诗朗读中腹呼吸重置分为两级,一级、二级呼吸交替出现,而吟诵中基本都是一级呼吸重置。腹呼吸重置时间点早于胸呼吸,韵律短语边界在胸腹呼吸信号上体现为断点抖动或水平段。吟诵中气息量比朗读中增加数倍。词朗读中一级呼吸重置只出现在上阕、下阕开始处,而吟诵中每长句开始处都有一个一级呼吸重置。古典诗歌字数的变化本质上是节奏的变化。五言诗是在四言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字添加一拍。七言诗是在五言诗的句首增加了一个双音节音步,从三拍变为四拍。古典诗歌以五言和七言为主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呼吸生理极限和音步节奏的缘故。押平声韵主要是因为句末的单音节需单独成为一个音步,构成一拍,而平声字比仄声字更易延长。经过分析发现四位先生的吟诵可分为两派,差异在于常州、江阴和福州三位先生的吟诵中旋律高低与平仄格律关系密切,“平平”组合音步的位置决定了韵律层级的划分和节奏模式,“平平”音步后字延长,句末字拖腔。而温州潘先生的吟诵中旋律模式和延长字的位置固定,与平仄格律无关。同时两派的拖腔特点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