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体福利到国家供养:农村五保供养变迁的逻辑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un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为照顾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人员,先后借助生产队、生产大队、村集体对其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其基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其生养死葬都有依靠;2006年中国政府又将农村五保供养纳入公共财政,为五保供养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这标志着五保供养制度从集体福利转向国家供养。本文借用社会化小农的分析框架,以生产的社会化为发展脉络,历时性地考察了建国后农村五保供养的演变历程。依据五保供养资金的来源及责任主体,将这一过程分为两大阶段、四个时期,即:集体福利阶段(合作化生产时期、村提留乡统筹时期)和国家供养阶段(农村税费改革时期、后农业税时期)。最后得出,五保供养制度从集体福利过渡到国家供养的内在逻辑,在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社会化。建国初期,五保供养享受集体福利,仍属于传统农业社会的道义救助。根本原因在于集体劳动事实上是放大的家庭劳动,五保供养的产生没有摆脱传统习惯的约束;人民公社的解体、分田到户的推行,以及村提留乡统筹的实施,五保供养资金的来源是农户。由此可见,此阶段的五保供养仍享受着集体福利。随着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户生产的成本日益增加,社会(市场)风险难以预测,货币收入极其有限。村提留、乡统筹等农业收费制度已不适应农业发展,中央政府为减轻农民负担,先后推行了农业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使原本享受集体福利的五保供养,完全由国家财政供养。
其他文献
1.研究目的和意义农村卫生服务是我国新时期卫生事业大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农村经济发展差距拉大,不同地区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重点也不尽相同。
于 1 998年 9月对内蒙古兴安盟 3个民族 (汉、蒙古、朝鲜族 )调查了 1 85 2例 (男 875例 ,女 977例 )中学生的 9种形态特征 (发形、前额发际、上眼睑皱褶、内眦褶、耳垂类型
在许多情况下大斜度井、水平井的测试都用MFE测试器,直井测试中MFE应用的更为普遍.可以预见,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MFE测试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下面就MFE测试设计和施工中常遇到
在火电机组的发电成本中,燃煤所占的比重最大。传统的入炉煤计量方法,通过皮带称只能计量出几台机组入炉煤的总量,无法准确地计量单台机组的入炉煤量和机组的发电成本。目前火电
大型客运站的客流组织管理是车站运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对大量进站、出站、换乘和商务等多种客流进行安全有效管理的重要工作。针对大型客运站客流到发量的变化和波
本文评述了各向同性和横向各向同性柱状分层固体声散射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介绍了描述圆柱状界面薄层特性的弹簧模型,也讨论了该领域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
农村女性居民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持个体家庭日常生活的重要群体,信息搜寻则是带动农村女性居民与农村社会情境互动的重要前提。在本文中,笔者将以甘肃省天祝县、安徽
技术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之一 ,技术的发展是衡量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无处不在 ,但要定义技术却是困难的。技术定义的多样性 ,正好体现了技术本身及其
<正> 口语交际的最佳表达效果是适切。“适切”的提法,最早见于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陈先生关于说话写文章要适切“题旨情境”的理论,至今仍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符合医疗服务特点的医院顾客忠诚影响因素模型,借助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影响医院顾客忠诚的因素,探索培养医院顾客忠诚的途径,为改善医院服务质量,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