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晚清维新派重要人物,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留下了灿烂的光辉。他初为考证得失,后渐辨别义理,最终融通中西,建立新仁学。陈来先生在《仁学本体论》中认为,近代仁学以谭嗣同最为突出,谭嗣同的仁学思想又以平等思想最为突出。谭嗣同的平等观广泛渊源自儒、墨、道、佛、耶等中西学术,表现为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又深刻体现了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形而上层面以“仁”、“通”、“平等”、“破对待”四个概念为基石,以破心物、名实、人我、价值观之对待为核心,既确立了平等观的仁学本体论,又建构了平等观的基本哲学视域,形成了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价值论比较统一的平等观。北宋程颐提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证明万物之体用不可以分割,体一定见之于用,道一定见之于器。谭嗣同的平等观继承了这一中国哲学传统,不但建立了形而上的哲学体系,确立了平等观的终极依据,而且广泛见之于形而下,成为社会生活实践的基本要求。政治方面的反对“势”、要求消除“众生业力”、提倡“自主之民”,最后落脚到追求西方的平权;经济上的提倡君民地位平等、世界“互通”、中西贸易要讲“均”,最后落脚到自强兴国,以真正达到和西方各国的平等;伦理上的主张“君民犹本之于末”、人无“等差”“分殊”、男女天生“无异”,最后落脚于伦理立法,以构建新的伦理关系;教育上的肯定孔子“有教无类”、主张不以科举内容“差高下”、拜师学习“如家人父子”,最后落脚于“心本论”,以“感化”代之传统“教化”。总之,谭嗣同的“仁——通——平等——破对待”的平等观是体与用、道与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是立与破的统一,是近代中西文化的圆融和汇通,最终以君民平等、男女平等、民族平等、国家平等为目的。在其哲学体系中,平等观处于重要地位,是其哲学体系的目的和归宿,也是其哲学走向多元、开放、民主的一个契合点。谭嗣同的平等观纵然有种种不足,但对于中国近代平等观的开创、启蒙、奠基意义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