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Berk et Curtis)Ber.et de Toni]引起的葡萄霜霉病是危害葡萄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我国有关葡萄霜霉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报道甚少,且未见关于新疆葡萄霜霉病菌致病力分化以及种群基因结构的相关报道。本研究以采自新疆不同地区的不同葡萄栽培品种上的P.viticola为研究对象,探究P.viticola的孢子囊离体保存方法及时间,分析孢子囊大小是否存在差异以及病原菌致病力是否存在分化现象,试图初步探明新疆地区P.viticola的种群遗传结构。为葡萄抗病育种以及病害田间防控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葡萄霜霉病菌保存方法的研究通过比较五种不同方法离体保存孢子囊试验,得出液氮处理后的带菌叶片在-72℃低温保存的效果最佳,使用该法能够将离体的P.viticola至少保存360天,解冻后在感病寄主上仍然有较高的致病力。2、酿酒葡萄种质资源抗霜霉病致病力鉴定供试的58份品种接菌后均能被霜霉病菌侵染,但品种间发病有明显差异,病情指数在2.1~66.7之间。经病情指数聚类分析,将58份酿酒葡萄品种分为四类,其中抗病性较强的品种16个,占27.59%;抗病性中等的品种22个,占37.93%;感病品种14个,占24.14%;易感品种6个,占10.34%。其抗病性与病害的潜育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感病性越强,潜育期越短。3、新疆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菌致病力测定及孢子囊大小的比较筛选出8个葡萄品种作为鉴别寄主。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同一菌株对不同鉴别寄主的反应不同;不同菌株对相同寄主的侵染能力、致病力也不同。可见,新疆自治区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菌存在致病性分化现象。试验中发现不同抗性的寄主能够造成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这说明寄主抗病性有助于不同致病力的病原菌小种的形成。在新疆各地区间的P.viticola孢子囊的长、宽以及长宽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而采自同一地区的菌株孢子囊长、宽以及长宽比基本不存在差异显著性,且致病力与孢子囊的大小没有相关性。4、葡萄霜霉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来自新疆6个地区的葡萄霜霉病菌基因组DNA。用5对SSR引物对19个葡萄霜霉菌株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采集自新疆阿克苏,克州,博乐,伊犁,石河子,五家渠的葡萄霜霉病菌,其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群体内变异是葡萄霜霉病菌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葡萄霜霉病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