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精准优化实施是维持城市及居民持续不断获得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途径。目前,传统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构建方法更多基于供给端出发,存在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不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问题。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作用在于给城市和市民提供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生态系统服务,而生态系统服务流反映了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空间关系,尤其是文化服务和调节服务与城市空间戚戚相关,它们所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流的作用范围虽然有限,但在城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从区位敏感型生态系统服务流出发,提出通过区位敏感型生态系统服务“潜能”与“实效”的对比了解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服务实现情况,进而生成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结构和功能优化策略。生态系统服务流包括两部分内容:语义上的服务类型与空间上的服务范围。潜在生态系统服务流的类型和范围主要通过本体(Ontology)进行分析判断,而实际生态系统服务流的类型和范围则可利用大数据技术直接刻画。以北京六环内城区为例,本研究针对游憩服务和微气候调节服务两类重要的服务类型探索了具体的技术方法和实施途径。研究发现,以公园为主体的北京市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根据游憩服务的潜在服务流特征可分为6个簇群。(1)高供给-高需求型:以天坛公园、莲花池公园、朝阳公园为代表的历史名园和综合公园在游憩服务和微气候调节服务方面都有出色表现,但有必要协调游客与本地人的文化服务需求;(2)较高供给-较高需求型:以海淀公园和南海子公园为代表的社区公园和生态公园有效地起到了微气候调节功能,且为社区层面的市民提供了较好的游憩服务;(3)中等供给-低需求型:以未来科技城滨水公园和新印象台湖森林公园为代表的生态公园的游憩服务实现情况受到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有必要根据区位协调城市层面的游憩和微气候调节功能定位;(4)较低供给-中等需求型:以中关村森林公园和金星公园为代表的生态公园和社区公园为社区提供了重要的游憩服务,且它们是城市生态空间中的重要连接斑块,但可通过增加设施、植被覆盖度等手段进一步提升服务流的效能;(5)较低供给-高需求型:以玲珑公园和金隅南海公园为代表的社区公园区位良好,产生较强的微气候调节服务流,但实际游憩服务流有限,提升游憩服务流的效能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6)低供给-低需求型:以绿丰休闲公园和金海公园为代表的社区公园周围潜在需求力有限,则可根据其生态效益重新调整生态和游憩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