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曾激烈地批判过庄子思想,并以其激烈而首先引起后世学者的极大关注,早年对庄子词汇的大量运用更是直接显示了二者的关系。从搜集鲁迅与庄子文本中的实证性联系入手,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从早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对庄子作为传统文化资源在鲁迅文章中的具体运用进行分析,考察鲁迅在不同层面上对庄子的接受情况,展现鲁迅对庄子的接受史脉络及其细部特征,结合鲁迅对庄子的批评意见对鲁迅与庄子关系进行阐释。这是本文的基本思路。早期吸纳阶段(1881年-1909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培养的积极学习态度和独立的思考意识,是这一时期鲁迅对庄子接受的前提原因。这一时期庄子主要作为语言资源运用到鲁迅的文章中。早期鲁迅文章对《庄子》词汇的大量使用仍属于古代汉语词汇体系,体现出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的过渡特征。《庄子》词汇作为一般文言词汇影响了鲁迅语言词汇的建构。以“撄人心”为关键词展开鲁迅对庄子的接受的考察,揭示了庄子在鲁迅将新思想诉诸语言的过程中契合了鲁迅的期待诉求。中期反思阶段(1909-1926)庄子作为语言、思想、史料等多种资源进入鲁迅文章。十年沉默期酝酿了新文学运动中爆发的鲁迅。语言上,在大力倡导白话文的同时,鲁迅自觉吸收了《庄子》中具有表现力以及能够适合特殊场合需要的古语词,频繁运用《庄子》中的寓言、成语、名句等增强了文章战斗力。这一时期在鲁迅展露锋芒的杂文中出现了针对庄子的具体论述。庄子作为史料资源出现在《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中。鲁迅对庄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方面的批评,是鲁迅关于庄子意见的一次总结。总体上反映出庄子作为思想资源的价值,以及鲁迅对这一资源的反思。后期批判阶段(1927年-1936年)最后十年在紧张的社会局势中,鲁迅明确表达了他“一个也不饶恕”的决绝姿态。作为语言资源使用的庄子,体现出鲁迅对具体社会文明批评对象的关注。同时庄子也作为创作资源出现在鲁迅的小说中。鲁迅与施哲存关于《庄子》《文选》之争的升级和变质造成鲁迅猛烈批判庄的偏激态度,是对待鲁迅与庄子关系的客观立场。鲁迅的激烈实质指向了社会文明批评中的“无为”和“无是非”。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鲁迅对庄子的接受,显示了他与传统无法割裂的联系。对庄子思想的运用、反思和批判显示了贯穿鲁迅一生的理性启蒙立场。鲁迅关于庄子的意见上承晚清以来的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庄子研究,代表了一部分新文化运动主将对庄子的主要意见,并对其后数年中的庄子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