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SP-B)遗传缺陷的发生频率及突变类型,探讨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的遗传机制,为进一步基因治疗新生儿RDS提供科学实验依据。 方法:选择无血缘关系的汉族足月新生儿RDS20例作为RDS组,汉族20例其它病例作为对照组,并在年龄、体重、性别、孕母年龄、分娩方式等方面与RDS组无统计学差异。采用ELISA技术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SP-B蛋白含量,免疫组化技术检测 SP-B蛋白在肺组织的表达;常规 DNA抽提技术提取人全血DNA,PCR及基因测序技术分析SP-B exon4的基因突变。 结果:RDS组患儿BAL SP-B含量在发病第1天(20.0±8.05ng/ml)、发病第3天(21.1±8.13ng/ml)、发病第7天(20.1±7.88ng/ml)、死后30min内(19.4±8.02n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92.8±32.21;102.4±28.76;105.6±30.41;92.0±32.71ng/ml)(P<0.001)。RDS组患儿肺组织SP-B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18.5±10.7)显著低于对照组(94.9±31.8)(t=10.191,P<0.001)。RDS组BAL SP-B蛋白含量表达水平越低及肺组织SP-B蛋白表达阳性细胞越少,则RDS胸部X线显示严重性的级别越高,即二者具有很好的依从性。两组均存在SP-B蛋白缺陷,RDS组(7例)高于对照组(1例)。exon4存在基因点突变,存在C/T、C/C、T/T3种基因型。exon4基因突变中,RDS组占7例,其中,6例为纯合C/C突变,1例为杂合C/T突变;对照组中占1例,其中,1例为杂合C/T突变,无纯合C/C突变。8对父母中的一方也存在同样的基因型。根据患者和父母的exon4基因结构综合分析,最后RDS组7例、对照组1例确定为SP-B基因遗传缺陷。基因定位在SP-B基因的1580位点,其正常的氨基酸密码子为ACT,突变后密码子为ATT或A(C/T)T,对应的氨基酸位置为131,突变后引起氨基酸的改变,由原来的苏氨酸变成了异亮氨酸(Thr131Ile)。RDS组基因突变发生频率为0.35(7/20),对照组基因突变发生频率0.05(1/20),RDS组基因突变发生频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c2=3.906,P=0.048)。RDS组7例中,6例为C/C纯合突变,其发生频率为0.3(6/20),1例为C/T杂合突变,发生频率为0.05(1/20);对照组1例为C/T杂合突变,其发生频率为0.05(1/20),无纯合突变。RDS组纯合突变发生频率(0.3)高于对照组(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c2=4.902,P=0.027),提示exon41580位置基因的纯合突变与研究范围的北京市汉族NRDS发病相关联;而两组杂合突变频率相同,提示exon41580位置基因的杂合突变与研究范围的北京市汉族NRDS发病无关。 结论:(1)BAL SP-B蛋白缺陷参与汉族足月NRDS发病。 (2)肺部SP-B表达减少参与汉族足月NRDS发病。 (3)汉族足月NRDS SP-B基因exon4存在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发生频率为0.35,RDS组基因突变发生频率较对照组增高,其中纯合突变发生频率为0.3,杂合突变发生频率为0.05。 (4)汉族足月NRDS SP-B基因1580位点的纯合突变与国内汉族足月儿RDS发病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