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修?格雷戈里?刘易斯(1775—1818)是英国哥特式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在19岁的时候就写出了名噪一时的代表作《修道士》(1796),这部小说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在很长时期内被指为抄袭,更被评论家诟病为“违背道德”和“亵渎神灵”的书。然而却无法阻止其成为最为人们称道的英国哥特小说之一。作为一部经典的哥特式小说,《修道士》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的设置和心理描写的拓展上都带有明显的哥特式特征,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为英国哥特式小说乃至后来的文学创作增加了新的元素。同其他经典的文学作品一样,《修道士》的主题意义并不是单一恒定的,其丰富的意蕴内涵带给我们不断探索的可能。本文将从刘易斯与《修道士》文本的创作入手,立足于英国哥特式小说传统,从作品表现的多重主题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解读《修道士》作为经典哥特式小说主题意义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揭示正是其这种主题的多义性造就了作品的多重艺术张力,使其散发出恒久的艺术魅力。并试图将《修道士》纳入经典叙事学理论下探究小说的叙事特征,讨论在表现不同主题时其叙事策略的运用。本论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正文分三章加以论述。第一章从刘易斯和《修道士》的介绍入手,结合译介学的相关理论对比分析不同译本,从而一窥以《修道士》为代表的哥特式小说在国内的文学翻译和接受。第二章从“死亡主题”、“善恶主题”、“女性主题”和“鬼怪主题”四个角度入手,分析作品主题意蕴的丰富性。“死亡”是文学作品普遍关注的主题之一,揭示了《修道士》在表现人物死亡时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以达到恐怖的效果,并从作者创作和读者接受两方面探讨文学作品中死亡主题的内涵和功用。“善恶”在《修道士》中不仅表现为不同的类型人物之间的二元对立,在主人公安布罗斯身上更真实的表现为人性的善恶共存,通过主人公的堕落折射出宗教法规造成的人性的扭曲。从审美接受角度探讨《修道士》乃至哥特式小说中鬼怪形象的塑造,并试图从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解读《修道士》,阐明在相关历史语境中作品不可避免地表现出的局限性。第三章从叙事视角与叙事时间的角度探讨了《修道士》的叙事策略,并试图运用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理论对作品进行分析,聚焦主人公安布罗斯,揭示其内在的存在主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