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中的身份建构——从《在一个自由的国度》分析维·苏·奈保尔的西方身份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_3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1年出版的《在一个自由的国度》获得了当年的布克奖,它也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苏·奈保尔的代表作之一。本文旨在探索维·苏·奈保尔从最初所在的“他者”世界里构建出自身的西方身份这一过程。通过分析《在一个自由的国度》五个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和他们的经历、维·苏·奈保尔的西方作家身份发展历程、以及他的西方身份与赢得布克奖的关系,本文揭示维·苏·奈保尔的西方身份是他成功获得布克奖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也有助于探索布克奖评奖机制。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绪论围绕奈保尔身份研究和他的著作《在一个自由的国度》,对国内外有关奈保尔及其作品的后殖民研究进行了梳理,同时,围绕身份构建理论,结合东方主义等当代理论研究和批评为论文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从《格格不入》和《告诉我该杀谁》分析了奈保尔身份问题的起源:奈保尔早年身份认同的挫败。《告诉我该杀谁》宣告奈保尔理想中的西方身份仅为泡影;《格格不入》体现了奈保尔早年初到伦敦,身处异质文化中遭受的孤独。第三部分通过分析《在一个自由的国度》中的同名中篇小说《在一个自由的国度》讨论了奈保尔为构建自身身份而做出的努力。该章试图探究奈保尔在中年时期如何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更加迷惑:他没能成功溯源自身的特立尼达身份和印度身份、乃至第三世界身份。第四部分从本书的序言《比雷埃夫斯的流浪汉》和尾篇《卢克索的马戏团》出发,探究了奈保尔在之后的文学创作中成功建构自身西方人身份所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对没落后的西方的留恋,二是通过直接与第三世界“他者”对立,宣告自身的西方身份。第五部分是结语,指出奈保尔的西方身份最终获得公认和《在一个自由的国度》赢得1971年布克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其他文献
本文探讨了关联理论对广告语言的认知语用阐释,旨在分析广告语的生成与理解机制,探讨推理和语境选择模式,从而解读广告中的双关、隐喻和含糊语的语用模糊。首先,介绍了该理论框架
众所周知,日语中的授受表达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一直是学习上的难点。汉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用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由于日语授受动词具有“内外属性”,而汉语中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如何将东方文明介绍给世界已经成为摆在中国翻译工作者面前一个迫切的任务;如何翻译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已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