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区域旅游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区域旅游几乎同时起步,历经二十余载,却出现分化: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缓慢,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较成熟,其中以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发展最具实效。既然,三大区域同时起步,那么何以出现如此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出现?这些疑问引起了我们对区域旅游发展机制的重新关注。这也是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要研究区域旅游发展机制,必须理清并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区域旅游?区域旅游的构成、各构成空间的功能及相互关系是什么,功能不同的空间如何进行旅游产业布局?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区域旅游发展机制的基本理论。回到实践中,为什么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更具实效呢?那么就需要从区域旅游的概念与构成要素中剖析出区域旅游发展的驱动因素,找到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迅速的根本动力与原因。在以上问题的梳理中,本文的思路逐渐清晰。在大量的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遵循基本原理到案例研究的逻辑思路,首先对区域旅游基本概念的辨析性认识中,提出了以旅游客源组织为纽带进行区域旅游组织,为区域旅游系统的构建提供了线索。本文的区域旅游系统模型建立在旅游系统论基础上,以往的旅游系统论研究成果主要分为旅游地域系统和旅游功能系统,地域系统注重旅游空间关系与空间结构的分析,功能系统注重区域旅游发展要素的整合。本文将地域空间和旅游功能结合起来,构建了区域旅游系统,并对其解构得到了区域旅游系统的两个维度:空间要素和空间承载的发展要素。这一解构是区域旅游发展机制、发展动力和发展模式研究的关键。从区域旅游系统本身出发,通过区域旅游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空间功能分工、空间关系和不同空间的产业布局等层面的研究,形成了区域旅游发展机制的理论研究框架。本文提出了区域旅游空间功能分工的依据,奠定了区域旅游功能分工合作和旅游产业布局研究的基础。对旅游目的地、集散地、过境地三种旅游空间功能的基本条件进行分析后,形成了判断旅游空间功能的依据,即流量指标(旅游集散能力)和容量指标(旅游接待能力),得出判定旅游目的地、集散地、过境地的方法,提出了旅游飞地的概念,并根据空间相互作用原理对可能发生的空间合作关系作出判断;根据区域旅游系统模型,搭建了区域旅游的产业框架,形成了客源地、目的地、集散地、过境地等各功能空间的产业布局理论。从区域旅游的概念和区域旅游系统的构成要素出发,剖析了区域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得到核心要素、辅助性要素、环境要素三个层次上市场、资源、交通、技术、资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等区域旅游发展的九个驱动因素,为发展模式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根据不同决定因素的组合,提出了六种区域旅游发展模式:资源驱动型、市场驱动型、资源—市场合作驱动型、资源—市场中心驱动型、交通驱动型和政策驱动型。通过对六种模式的区域特征、决定性因素、发展效益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提出资源—市场合作驱动型模式在我国区域旅游发展中成效最好,并分析了该模式成因,以该模式的代表性区域——长三角区域为案例,对该模式下区域旅游演进、发展机制和发展思路进行了深入研究。案例研究部分分析了资源—市场合作驱动下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变迁过程与空间极化态势、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功能分工与可能的合作、城市等级体系和旅游空间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等问题,探寻了区域内可能存在的旅游空间极化—飞地关系,在空间功能和空间关系的支撑下,建立了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组织的分析框架。本文提出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是市场方与资源方合作驱动的结果,即中心城市上海这一市场方的旅游客源地与周边资源方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合作是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推进的动力源泉。对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思路及旅游集散地、旅游目的地、旅游过境地等不同空间的旅游产业布局进行详析,为国内其他区域旅游的发展与合作提供了经验启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