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变暖现象的日渐加剧,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已成为全球热点。作为大气中CO2的最大碳源/汇,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对全球碳循环影响极大,并可能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甚至于生态系统的改变。滨海湿地围垦活动显著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对土壤有机碳的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围垦后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进一步了解全球大气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杭州湾南岸慈溪围垦区自1047年围垦以来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下土壤有机碳总量的动态变化:(1)从土地利用年限来看,围垦初期,由于有机肥料、大量农作物残根、秸秆以及枯枝落叶等外源有机碳的输入,有机碳含量表现为上升趋势;继而经过长时间的围垦,土壤肥力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在这一过程中,土壤总氮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具有相同的消涨趋势;(2)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造成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其有机碳总量表现为:水稻田>菜地>林地>滩涂>荒地>芦苇地,水稻田的固碳效率较高;(3)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因素包括两部分:围垦年限和土地利用方式。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难以沉降达到土层深处,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表现为递减趋势;(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碳含量与重金属总量、土壤碳氮比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影响有机碳的分解速率,间接导致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改变。湿地围垦并经历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后,土壤各项理化性质均发生改变,土壤有机碳总量降低。建议在围垦初期采用合理的土地管理办法,种植固碳效率较高的作物,以减少土壤有机碳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