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象似性概念是针对语言的任意性理论提出来的。象似性是对语言形式或结构与其所表达的概念或概念结构之间的相似关系的研究,是人类认知或经验的反映,它可被视为是一种从微观的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的分析和研究。象似性是人类语言的共性。象似性研究是建立在跨语言和类型学的基础上的,为我们提供了语言研究的新视角,它表明语言并不完全是任意的,是现实,生理,认知,意义,语用等这些外部因素形成了语言形式的动因。将其视为一种理论方法,它可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语言与认知,形式与意义之间关系在宏观上的认识;将其视为一种实践手段,它可使语言分析的操作及语言学习与运用更加容易,有效。20世纪以来,象似性成了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随着功能主义和认知科学的发展,很多著名学者,比如国外的Haiman(1980,1985),Givon(1985),Lyons(1991),国内的许国璋(1998),王寅(1999,2000,2002,2003)等,开始对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表层结构和深层机制有了相对深入的关注和探讨分析。他们均指出,语言符号和人类的认知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之间存在着理据性和象似性,语言可以直接反应外在世界。他们从不同的层面剖析语言象似性: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篇层面。在早期研究中,象似研究仅仅局限在语音和词汇层面,Haiman在句法象似性方面开启先河,贡献卓越;在国内,王寅也在《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和《认知语言学探索》两本书中,对句法象似性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其研究大部分是局限在理论方面,其应用尤其是基于句法层面在修辞效果方面的应用还未进入深入层次的讨论。本文探讨的是句法层面的象似性,并尝试结合句法象似和修辞效果于一体,进一步探索挖掘通过句法象似取得修辞效果的过程。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与认知,句法与语义之间的关系及语言的经验及语用背景。Haiman(1985)认为:句子表层形式是语义的象似图式。语言结构常常与我们思维的非语言图式象似。语言就是图式。他重点介绍了距离象似、数量象似、顺序象似和标记象似等原则,上述原则对语言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修辞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但其概念与传统意义上对它的理解有所不同。本文所指的修辞是广义上的修辞,即一种在认知参予下语言使用者认识世界与表达自身相结合的行为,包括人类运用语言以及其他非语言符号(比如视觉图像符号)进行交际的行为。本文指出,象似性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全新的分析修辞效果的手段,它为我们分析文学作品的文体或修辞效果提供了又一新的方法。这一观点在《句法象似性及其在文学的文体效果》(聂新燕,2002)和《论象似性的修辞效果》(宋然然,2006)的硕士论文中有所显现。但前者是讨论文体效果,后者是讨论广泛意义上的象似性的修辞效果,而专就对句法象似的修辞效果讨论尚未深入展开。本文主要通过句法象似性的四条原则分析文学作品取得修辞效果的过程,以期对这一理论能有所丰富。特别要指出的是,本文的文本分析部分中的例句并没有局限在某一固定的文学作品,而是精造了一些散现在著名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语句进行修辞效果的分析,以期凸显本研究的普遍意义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本文研究重点涉及两个方面:其一,句法象似性及其文学中修辞效果的实现过程。本文根据表层句法结构象似于人的深层认知机制,指出句法象似性可以被看作修辞效果形成的有效手段。其二,作者以句法层面为单位,以修辞视角为出发点来阐释高级英语语法的教学。此理论可以作为一种理论支撑,对高级英语写作教学理念的提升和发展有一定的启示。象似性不是简单的理论假说,它还为文学的创作和欣赏及写作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