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市民化是缩小我国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的两条基本路径之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引起的农业生产率提高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一种挤出效应。农业生产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机械、化肥农药、良种的大量使用节约了劳动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靠天吃饭的情形。依赖这些条件的改善,维持一定的产量不再需要像以往那么多的劳动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农民逐渐地被推出农业生产。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城市人力资源则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此工业化、现代化以及城市良好的生活条件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拉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其中的一部分开始在城市定居并最终实现身份转变,成为市民。城市的扩张又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使这部人被动地实现市民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民市民化逐渐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潮流。
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论述了农民市民化的战略意义,分几个方面阐述了农民市民化问题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并定义了有关概念,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了说明。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农民市民化进程演进及现状。这部分主要说明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发展历程,确定农民市民化程度的衡量指标,评析我国农民市民化现状。第三部分则主要分析影响我国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各种因素,如宏观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农民自身素质因素等。第四部分针对第三部分所归纳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第五部分概括了作者的基本观点,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建议。
农民市民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这个趋势是不可转移的,研究这个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希望能为此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