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疾病的存在是一种社会事实,接受治疗是恢复健康的唯一途径。然而,在乡村社会中,人们生病时不仅会前往正式的医疗机构就医,还会将仪式用于疾病治疗。生病时,人们会举行诸如叫魂、请神、驱鬼等传统仪式替代医学治疗。这种现象特别是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较为普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大多数人已经开始不相信鬼神之说,生病时会主动选择医疗机构的科学治疗。但是一旦遇到疑难杂症,人们又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选择仪式治疗。这种现象在苏中地区的W村也相当普遍。乡村社会中的治疗体系正呈现出世俗与信仰共生的格局。那么,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乡村居民为什么还会选择仪式治疗,并且对此习以为常,表现出认可的态度?人们选择仪式治疗的逻辑是怎样的?  
 基于这种考虑,本研究试图以苏中地区的W村为个案,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乡村社会中仪式治疗的基本情况,描述乡村居民选择仪式治疗的情境和仪式治疗的过程,分析乡村居民选择仪式治疗的逻辑,从而对仪式治疗有一个较为客观、理性的理解。  
 研究表明:(1)乡村社会欠发达的医疗卫生水平以及村民的民间信仰,为仪式治疗活跃于乡村社会提供了基础。在民间信仰的作用下,人们将疾病与信仰挂钩,习惯于采用民间仪式治疗疾病。(2)人们在正式的医学手段医治未果或者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认为疾病的产生与神灵、鬼怪等超自然因素有关,将仪式治疗的情境定义为医疗机构的失灵、鬼魂附身、邪祟侵扰、神佛降罪、祖先怪罪、灵魂丢失以及风水不好等方面。这些情境定义的结果是使乡村居民产生焦虑和恐慌。为了消除疾病带来的紧张,人们会从现实世界之外去探索病因,从鬼神世界找寻治疗疾病的办法。(3)在具体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仪式治疗者的选择、治疗活动的操作和治疗的结果。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疾病的类型,按照相应的标准选择治疗者。仪式治疗过程中各类道具、动作、语言和特殊药物的运用,更为治疗增添了神秘色彩。人们在符号权力的作用下笃信它们的力量,在虚拟建构的情境中感受着信仰世界的“真实”。(4)乡村居民选择仪式治疗是人们在特定情境下,调取库存知识所采取的策略性、类型化的行动。人们在给定的、互为主体的生活世界中理解他人行动的意义,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内化为自己的观念,成为指导自己行动的准备知识。这些知识依附于日常生活,确立了自身的地位,并在实践中彰显了自己的价值。仪式治疗的知识通过关联性和类型化的作用得以发挥作用。同时,乡村社会中人们的信仰世界、城乡医疗资源的二元结构以及乡村基层政府的包容态度为仪式治疗的延续提供了空间基础。乡村居民的现实需求、仪式治疗在与医学治疗抗衡中展现的优势以及乡村居民对仪式治疗的传播和共享,是仪式治疗得以延续的动力条件,这些因素使人们继续选择仪式治疗的行动成为可能。  
 处于转型过程中的乡村社会,其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还相对缓慢,由于历史文化的惯性,仪式治疗现象将会继续存在。然而,仪式治疗终究不能完全替代正式的医学治疗,它的效果毕竟是有限的。过分依赖仪式治疗会抑制人们能力的提高。正式的医学治疗是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保证。要实现乡村居民从仪式治疗到医学治疗的转变,必须在人们的生活世界中不断输入科学的话语体系,同时不断提高乡村社会的医疗卫生水平,为广大乡村居民的健康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