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都是平面的、死板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授式模式,随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提出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发行,教育开始以育人为根本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增加教学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为了落实以上新课改的要求,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笔者尝试研究戏剧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尝试将戏剧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本文的研究,笔者首先搜集、归纳、整理、分析了已有相关文献、书籍、报刊与杂志,了解了已有相关研究的现状、进展、困境与不足,笔者发现戏剧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几点问题,如“戏剧教学法”在大陆的发展问题、教师自身知识与技能问题、戏剧教学时间分配问题、戏剧教学内容问题等。在理论上,已有研究存在着三点问题:一是在论述戏剧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时缺少理论调查实践与结论依据;二是研究未分析戏剧活动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局限性,未能提出相关建议解决戏剧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局限性问题;三是已有研究中提出的戏剧教学建议未详细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及认知特点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与内容,研究不够细化与充分,建议大多简略而宽泛,实用性较弱。鉴于这三点问题,笔者首先采用个案研究法以清华附小百年校史剧《丁香花开》为例分析了该戏剧对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证明了戏剧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为后面教学建议的提出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其次,通过对该戏剧对小学语文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分析,笔者总结了此类课堂外戏剧活动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及局限性,致力将戏剧融入课堂教学中进而弥补这些局限性。最后,笔者根据小学三个学段学生的身心及认知特点,根据“课标”中语文具体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提出了具体的戏剧教学建议,即在识字、写字与拼音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教学中融入适用于课堂教学的戏剧元素与方式。笔者根据“课标”要求及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建议教师在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中采用“图画再现”、“戏剧动作”等戏剧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引入“台词”、“音效”等戏剧元素,采用“手偶”、“面具”、“时空变换”、“纪录片”、 “特写镜头”等戏剧方式;在写作教学中采用“默剧”、“事件重演”这类戏剧方式;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融入戏剧动作、音效等元素,使用 “角色扮演”、 “模仿”、“台词对话”等戏剧方式;在综合性教学中采取“图画再现”、“模仿”等戏剧方式,运用“手偶”、“服装”、“道具”等组织、协调、策划、排练、表演课本剧。以上研究弥补解决了已有研究存在的三个问题,解决了戏剧在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戏剧教学法”在大陆的发展问题、戏剧教学时间分配问题、教学对象问题、教学内容为题,为戏剧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研究献上了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