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重点探讨了农耕文化自然观、价值观、生产观、生育观、食物观、科学技术观等方面对土地利用产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1.农耕文化自然观主要表现为表现土地崇敬、土地祭祀、土地敬畏、“落叶归根”等方面,并通过民间规约、禁忌、丧葬观念等影响土地利用的格局、土地生态保护和耕地面积的变化。
2.农耕文化强调“重农轻牧”这一价值观体现在了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民众的思想意识、土地利用行为之中,对整个草原地区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演变方面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我们要摈弃“农耕先进,游牧落后”的传统思想,重新审视草地、草原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农耕文化中“精耕细作”的生产观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土地生产力,改善了农业环境,但是这一生产观输入到生态环境脆弱区时会产生一些生态问题。我们应进一步思考“本土文化”的地位。
4.农耕文化生育观的长期影响使得我国人口快速增长,人地比率不断减小,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一定人地比率之下形成的人口压力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可以引发或推动环境恶化。
5.中国特有的食物观——主食=谷物=粮食=食物——将食物概念和农业系统引入歧途,影响到土地利用结构,使得各个地区不能发挥各自的土地资源比较优势,同时也带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该转变食物观念,适应膳食结构的变化,同时也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
6.“天人合一”是我国农耕文化中科技观念的核心,它的内核是合理的,发展了非常完备的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的观念,并且孕育了当今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思想。但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人合一”思想没有在实践上解决发展土地生产力与保护自然生态的矛盾问题。
7.农耕文化中各种思想观念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的机制是:影响土地利用的主体(人或人们的思想观念)——以主体为媒介影响社会经济状况和土地利用政策——以政策为工具影响土地利用行为——以土地利用行为为直接方式影响土地利用效果。这些思想观念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网络关系,并且通过灌输机制和学习机制得以传承和传播,从而对区域的土地利用产生影响。
8.我们要建立“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保护土地利用中文化的多样性,把思想意识提高到“土地是生命之母”的层面上,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土地利用政策导向的转向、土地利用制度的制定、土地利用行为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