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建设绿色、低碳的电-氢-气等能源深度协调的综合能源系统逐步成为了当前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同时,在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中引入碳捕集、碳封存等减碳技术与设备,可以进一步降低系统的碳排放。但是,在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如何分配碳市场中各能源供应商或各能源供应设备的碳排放权,实现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内部各能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建设绿色、低碳的电-氢-气等能源深度协调的综合能源系统逐步成为了当前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同时,在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中引入碳捕集、碳封存等减碳技术与设备,可以进一步降低系统的碳排放。但是,在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如何分配碳市场中各能源供应商或各能源供应设备的碳排放权,实现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内部各能源供给设备的经济运行,并促进新型电力系统中碳减排理论与碳减排技术的应用,成为了当前亟须研究与解决的主要问题。基于上述研究问题,本文通过建立含碳捕集机组的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模型,研究分析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的碳排放特性,并基于阶梯式碳交易理论建立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模型,可以充分发挥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的碳减排能力,为促进电网向低碳、经济型运营模式转变提供理论基础。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模型与碳排放量模型研究。首先,通过分析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的架构,建立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中各能源供给设备、能量转换存储设备及系统内多种能源间耦合输入-输出的模型,分析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内部电、氢、气等多种能源输出特性。然后,通过研究综合能源系统内部火电机组、燃气轮机组等能源供给设备的碳排放特性和天然气用户的碳排放特性,建立考虑电-氢-气协调的综合能源系统碳排放量计算模型,为后文研究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方法奠定研究基础。(2)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碳减排能力优化模型研究。为提升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碳减排能力,降低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的碳排放量,通过分析碳捕集设备的运行原理,建立考虑二氧化碳转换与设备运行能耗的碳捕集设备运行模型;然后,分析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中碳捕集设备与其他能源供给设备的联合运行机理和特性,以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的碳减排总量最优为优化目标,建立含碳捕集设备的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碳减排能力优化模型,并采用改进的二元灰狼算法对建立的碳减排能力优化模型进行求解;最后,搭建相应的仿真模型和仿真场景,分析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在各运行场景下的碳减排能力,以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考虑碳交易机制的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模型研究。首先,通过分析有偿分配、无偿分配以及混合分配等碳排放量分配方法,建立基于分布式决策的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碳排放量初始额分配模型,对碳交易机制进行分析;然后,考虑系统的总运行成本最低和碳交易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基于阶梯式碳交易的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模型,并通过算例仿真分析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运行成本、碳排放量、运行功率随碳价格变化的关系,以及分析阶梯式碳交易机制下细化电转气设备对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运行调度的影响,实现电-氢-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的最优运行。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直肠癌手术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还纳失败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34例直肠癌根治术预防性回肠造口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166例,女性68例,年龄[M(IQR)]62(12)岁(范围:33~89岁)。于2021年7月集中进行电话随访,重点了解患者造口是否还纳、还纳失败原因及肿瘤术后复发或转移情况;还纳失败定义为术后超过12个月未能还纳。使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还纳失败相关的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
目的探讨胸腹腔器官簇联合切取技术的操作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8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移植医学中心完成的50例胸腹腔器官簇联合切取的临床资料。供者均为公民逝世后国际标准化脑死亡器官捐献(DBD),男性47例,女性3例,年龄(34.8±12.3)岁(范围:5~55岁),住院时间[M(IQR)]4(4)d(范围:2~43d),气管插管时间4(2)d(范围:1~43d)。取经胸骨正中及腹部大“十”字切口,分别建立各靶器官的灌注管路后同期进行冷灌注,以膈肌为界,以器官簇为单位进行
目的探讨机械减容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治疗的5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69.4±10.1)岁(范围:47~89岁)。病变位于髂动脉6例,股腘动脉42例,同时累及髂动脉和股腘动脉4例。所有患者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残余狭窄>50%的患者同期行腔内血管成形术,部分患者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必要时植入支架。收集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术后靶血管再
目的探讨合并冠心病的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后发生心脏并发症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20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接受根治性手术的449例合并冠心病的结直肠癌患者资料。男性306例,女性143例,年龄(68.7±8.9)岁(范围:44~89岁)。统计术后心脏并发症,包括新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引起临床症状的新发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采用t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心脏并发症预后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44例(9.8%)患者术后至少
假体周围感染(PJI)的疾病进展涉及病原体、生物材料和宿主之间的复杂的免疫调控,与免疫细胞的比例以及免疫检查点分子浓度的改变均有相关性。假体、生物膜、微生物与宿主构成特殊而复杂的免疫微环境,充分研究植入物相关感染中免疫微环境特点以及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有望为治疗PJI提供全新的临床治疗方向。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PJI与免疫调控的相关文献,总结免疫微环境特点与相关免疫治疗的潜在价值,希望为靶向治疗PJI提供新思路。
胆囊癌的恶性程度极高,尚缺乏早期诊断方法和有效治疗手段,亟需高质量研究突破诊疗瓶颈。本文回顾了2021年国内外发表的胆囊癌研究相关文献,对临床诊疗领域的重要进展进行综述,详细介绍了胆囊癌最新流行病学数据及危险因素、新兴的外周血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诊断方法、病理学类型新分类、外科治疗的热点与争议及系统性综合治疗动态。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探索更有效的胆囊癌诊治方法,为改善胆囊癌患者的预后带来希望。
甲状旁腺癌是一种少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升高。大部分甲状旁腺癌患者会出现复发转移,整体预后不良。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甲状旁腺癌,药物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目前治疗甲状旁腺癌的可选药物种类有限,治疗效果仍不理想。随着研究深入,陆续有文献报道将新型药物用于治疗甲状旁腺癌。以控制高钙血症为目的的内分泌治疗药物在以往双膦酸盐的基础上新增了拟钙剂及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抑制剂,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为目的的肿瘤靶向及免疫治疗也在甲状旁腺癌的治疗中展现出一定的效果。以上新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临床难点问题带
据报道,美国哈佛大学Kevin Kit Parker课题组研制了一种新型防弹隔热材料,其设计理念是将多孔网状结构和定向纤维相结合,以同时获得隔热和防弹两种性能,克服了传统防护材料设计无法满足多种需求的局限。此项设计可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研发人员采用沉浸式旋转喷气纺丝平台合成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