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消费主义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鼓励和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不断出台,机械论自然观取代有机论自然观,分期付款制度逐渐从生产资料领域扩大到消费品领域,广告业空前繁荣,这些因素共同催生了消费主义在美国的产生。奢侈消费、符号消费、消费控制被认为是消费主义的特征,但是在传统社会也存在奢侈消费的特权化、符号消费的共有化、消费控制的显性化。因此,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在传统与现代的比较中总结出消费主义的主要特征:奢侈消费的大众化、符号消费的专有化、消费控制的隐性化,并进一步透过消费主义的特征分析出其阶级实质:满足资本逐利性、支撑资本主义统治合法性的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我国经济金融政策逐渐从抑制消费转变为鼓励消费。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来自西方的大众文化商品传播、渗透着消费主义价值观念。这两方面构成当前消费主义在我国传播的内外因素。于是乎,大众传媒热衷于播放含有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广告和影视作品,新闻娱乐化倾向明显,产生于美国的消费主义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新富阶层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的消费主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消费主义在我国日常生活领域具体呈现为:奢侈品消费的快速增长,超前消费受到催生,符号消费渐成趋势,竞争消费成为流行,消费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虽然消费主义已经在我国社会大众层面广泛传播,但是由于其从社会消费生活领域切入,以感性化的形式存在,因此许多学者在阐述消费主义的影响时往往局限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对此,本文提出,理清消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并开展对策研究,是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原因在于,消费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二者在价值定位、阶级立场和后果影响等方面有着根本的区别,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消费主义不是只关涉个人私事的个人消费观,不仅仅会造成个人消费生活的扭曲与畸形。更为重要的是,它会全面危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首先,它从日常生活方式入手,使大众沉溺于物质追求和满足,放弃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容易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目标悬空化;其次,消费主义导致的过度消费的消费行为和大量浪费的生产行为妨碍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干扰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发挥;再次,新富阶层及其代理人的炫富行为激起了社会大众的仇富心理,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不信任、互相敌视、互相攻击,严重破坏了人们之间诚信、友爱、团结、融洽、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最后,消费主义借助大众传媒向社会大众无差别的传播,其感性化的形象生动、活泼、直观、有趣,不受传播受众的文化水平、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在广大受众中获得广泛认可和认同,严重弱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应对消费主义挑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为理论基础。本文纵向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的发展历程: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消费观到列宁的消费合作社思想再到毛泽东的辩证消费观,重点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消费观的基本内容。本文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价值定位、阶级立场和后果影响等三个方面对消费主义理论的批判与超越: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实现了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从代表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从国际金融危机和环境危机频发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面对消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危害,本文提出,必须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为理论基础,建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应对消费主义挑战的理论原则:坚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创新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批判消费主义与弘扬科学消费观相结合。进而探索消费主义影响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路径:首先,不断改善民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夯实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群众基础;其次,引导大众传媒克服消费主义倾向,在市场化大潮中坚守社会责任,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发挥先进作用;最后,充分发挥先进分子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引导普通群众自觉认同和践行主流意识形态,发挥不同群体的合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