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理论上分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种,这两种渠道的作用机制和作用大小因经济运行状况和运行机制而定。在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渠道是主要传导渠道,货币供应量是唯一的中介目标。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不小差别。我国在1998年之前一直实行信贷管理模式,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为双重中介目标,在1998年之后,央行虽宣布放弃对信贷的直接管控,但其实际状况是否如其所言仍有待考究。近年来对我国经济影响较大的事件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近年来不断推进的金融市场改革,本文将探讨这些事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三个变量,它们分别是货币供给M2增长率、信贷规模CR增长率和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因工业增加值只能查到季度数据,为尽可能提高数据长度,本文决定以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月度数据代替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数据起点为2003年3月,终点为2016年12月,所有数据均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为尽量保持数据原始信息,这三个变量都没有进行季节调整,且为方便对比,在VAR模型和TVP-VAR模型中使用数据完全相同。本文实证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运用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整体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与信贷渠道相比,货币渠道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更为显著,这说明我国在金融市场改革方面已取得了不小进步,货币供给会长久刺激经济增长。通过货币供给量与信贷规模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得知,M2和CR间存在因果关系,这说明央行逐渐放开了对信贷的直接调控,转而由货币供应量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正在成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唯一中介目标。第二部分为运用TVP-VAR模型中的等间隔脉冲响应函数和时点脉冲响应函数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与VAR模型相比,TVP-VAR模型可敏感捕捉到不同经济状况下的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的信息。通过等间隔脉冲响应函数图可发现货币渠道会产生持续效应,在前几期作用可能比较微弱,但从长远来看可持续促进经济发展;信贷在金融危机前后恢复我国经济方面作用显著,但从长期看它的作用在减弱;货币供给与信贷规模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但这也依赖于国家不对信贷进行管控的前提。最后本文为研究在金融危机前后我国货币政策作用机制是否发生转变的问题,选取危机爆发前后三个时点进行分析,结果证明,货币渠道在作用实体方面的机制并未因金融危机的发生而改变,它依然在刺激经济方面发挥显著作用;信贷渠道的作用大小依赖当前经济运行状况,它具有非对称性特征,当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时作用显著,繁荣时期作用微弱。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两者重要性方面,明显货币渠道作用大于信贷渠道,这种趋势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不断进行将更加明显。第二,信贷渠道在金融危机前后恢复我国经济方面作用显著,并且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特征,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它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增长,但也容易造成过度投资或资源浪费等现象。第三,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间存在因果关系,这说明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已取得一定效果,但这种因果关系与当时政府实施的信贷政策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