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的“重老轻少”的尊卑社会体系中,“少年”这一群体很少进入主流社会的视野,而在晚清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少年”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少年”一词也在晚清流行开来。晚清的翻译小说在最初推介“少年”形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关于晚清翻译文学史的著作众多,但整个晚清翻译文学中所涉及的“少年文学”议题却没有受到太大关注,更鲜有涉及译作中少年形象的研究。晚清译作中译者想要强化与宣扬的少年形象与中国传统少年有着巨大差别,这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译者的翻译思想密不可分。本文通过梳理晚清对于少年这一群体的凸显及少年文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分析梁启超、包天笑及林纾的代表性译作中对少年形象的塑造,勾勒出晚清译作中所推介的少年模样,一窥晚清社会对少年的期待,以期为这一时期翻译文学中塑造的少年形象研究提供一点借鉴。 本文选取了梁启超的译作《十五小豪杰》(Deux ans de vacances)、包天笑的译作《馨儿就学记》(Cuore)及林纾的译作《雾中人》(The People of the Mist)作为研究对象。三部译作呈现了诸多的少年人物,以少年群体为阅读对象,是当时很流行的少年读物。通过对译作和原作的对比研究发现,译文中展现出的少年期待与当时晚清的历史环境密不可分,梁启超“少年中国”的国族论述,对国民性议题的探讨以及日本军国民教育的传入,都对塑造少年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上述译者在译文中强化了少年人物的冒险、尚武和民主精神,而这些品质正是当时晚清社会面临帝国主义侵略时对于少年的期待,冒险、尚武和民主精神也正是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所倡导的新民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