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介社会中,政府公信力的塑造与传播贯穿于政府、媒介、公众三者互动过程,社会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感知和评价往往基于一种复杂的媒介体验,掺杂了个人亲身体验、心理期待、媒体观点、舆论影响以及社会情绪等多种因素,进而形成一种复杂的、动态的、拼图式的认知结构,即“想象的政府”。这种媒介体验更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得到空前强化。借助传播学的“拟态环境”理论,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形象传播的三种模式,即“政府—公众”传播、“政府—媒体—公众”传播、“公众—媒体—公众”传播。通过对南京地区的调查,从实践层面印证了新媒体环境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确实存在,且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公众传播行为的嬗变、舆论生态环境的挑战、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进一步研究表明,媒介环境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是通过媒介赋权来实现的,即媒介的话语赋权、技术赋权和行动赋权。通过对“南京梧桐树移植风波”这一典型案例的“过程—事件”分析,不难发现媒介赋权的作用机制和社会影响。在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赋权给我国民主政治和地方治理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同样值得关注。例如,新媒体传播技术赋予每个社会成员平等的发声机会,容易激发个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新媒体在打破政府话语垄断的同时,舆论被商业资本和社会精英阶层操控的风险却有增无减,在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中,民意往往被裹挟甚至沦为社会话语暴政的帮凶。再如,公众通过“键盘投票”或“拇指投票”能够方便快捷地表达诉求,提高了民主权利实现的效率,但网络时代的“人肉搜索”、“舆论审判”等新媒体赋权的负面效应又容易助长社会的民粹情绪。新媒体时代,加强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出发点在政府,落脚点在公众,媒体是沟通两者之间的桥梁。针对当前政府公信力建设与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地方政府应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不断丰富政府公信力的时代内涵,从政府形象传播、公共服务创新、公共决策优化、话语权建构四个方面,推动政府公信力建设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