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随着国民经济快速进步和提升,寻求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已迫在眉睫。“九五”规划之后,我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大江大河的治理,其中淮河流域就属于其中的一个。2011年,中央的“一号文件”指出今后五年我国将基本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坚持人水和谐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合理开发、优化。山东省淮河流域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提高,努力地追求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并且流域又是“三河三湖”重点治理区域,和南水北调东线的重点汇水区域。因此,政府会不断提高水之类别的要求,势必会引起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之间的矛盾。基于上述认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从认清流域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耦合的内涵出发,依据可持续发展理念,集成地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规划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分析方法,以系统的角度,深刻的分析两者的耦合机理,提出协调耦合的发展模式和对策。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分析山东省淮河流域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流域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主导产业为煤炭业、石化业、食品业,其相对经济发展阶段较为落后。山东省淮河流域水污染负荷排放,流域废水排放量呈上升趋势,但COD和氨氮排放量得到控制,并且生活污染物排放贡献率逐渐上升趋势;山东省淮河流域河流水质有所改善,但28个国控断面中13个断面达到Ⅵ类以上,并且通过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在传统工业化进程中河流水质演变规律,发现在目前的治污现状下,河流水质很难得到彻底的改善。其次,定量分析山东省淮河流域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耦合关系,典型相关分析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得知随着流域经济发展,其投入到废水治理中的费用是增加的,特别是在2009年工业废水排放量随着GDP的增长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而且流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符合一般的经济发展规律;流域工业产值与工业污染负荷之间的关系分析,可知工业产值与工业废水、COD排放量相关性较高,而且流域各县市工业产值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吻合度较高,表明流域工业增长依然是以牺牲水资源为代价;流域工业行业产值等标污染负荷,看出流域工业结构性污染较为严重,工业结构调整是水污染负荷治理的关键。建立流域经济发展与水环境系统耦合发展模型,以水环境和社会经济相互耦合作为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多目标决策模型,设定6个不同情境,输出不同的流域工业结构调整方案,并且选定一个较为合理的方案,可知流域重点控制的行业为食品业、饮料业和医药制造行业,大力发展行业为冶金业、电力业和机械业。根据工业结构调整方案,结合法律法规、科学技术及政策群众等方面,提出流域社会经济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