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和光棘球海胆(Mesocentrotus nudus)为对象,研究了温度和捕食者对其存活、行为和生长的影响。底播增殖作为一种常见的增养殖方式,在海胆养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温度变化和捕食者的存在是海胆底播增殖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我们通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以及将捕食者置于海胆生存环境中,来探究两种海胆的合适放流时机以及放流地点,为海胆底播增殖优化提供参考。1)适宜温度条件下不同温度对中间球海胆存活、行为和生长的影响实验将中间球海胆分别置于20℃、15℃和10℃的控温水槽中养殖6周,每个温度组分为2个规格,并设定3个平行组。实验期间测量摄食量。6周实验过后分别对中间球海胆进行行为实验和体尺解剖实验。行为实验包括翻正行为、口器咬合、觅食行为、趋光行为和避光行为;体尺测量性状包括海胆的壳径、体重、壳高、壳压力、壳厚、口器长、口器重、肠重和性腺重。实验期间无死亡个体,这表明在10-20℃间中间球海胆可正常生存。20℃组的两个规格海胆摄食量显著高于15℃和10℃组(P<0.001)。觅食行为中,20℃组觅食时间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我们发现,20℃组摄食量大,觅食时间比其他两组的觅食时间更长。20℃组的大规格海胆翻正所需时长略高于其他两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口器咬合次数极显著低于15℃组和10℃组(P<0.001),这说明20℃条件进一步影响了中间球海胆的摄食能力。而在趋光行为和避光行为实验中,小规格中间球海胆在20℃条件下平均行进距离210.89 mm,显著低于15℃组的482.92 mm(趋光行为P<0.01,避光行为P<0.001),行进时间712.67 s,显著大于15℃组的405.5 s(趋光行为P<0.01、避光行为P<0.001)。在体尺测量的壳径、壳重、壳厚、口器长、口器重和性腺与肠重等相关性状中,20℃组显著小于其它两组(P<0.001)。本实验结果表明,在10-20℃间,温度对海胆存活无显著影响;15℃的中间球海胆在行为能力和生长情况都好于其它两组,而10℃组好于20℃。因此10-15℃比15-20℃更适合进行中间球海胆的增殖放流。2)适宜温度条件下不同温度对光棘球海胆存活、行为和生长的影响本章实验设计与关于中间球海胆的研究基本相同。结果发现小规格组中的20℃组死亡(0.67±0.47头)海胆,10℃组死亡(1±0.81头)海胆,各组间死亡率无差异。此外,当水温条件为10℃时,不同规格组海胆的摄食量显著小于20℃和15℃组,(P<0.01)。10℃组的大规格海胆翻正时间为659.38±375.11 s,显著大于15℃和20℃组海胆;在壳径、壳高和体重方面,除大规格未显著小于20℃组海胆,其余的10℃组光棘球海胆全部显著小于20℃和15℃温度组(P<0.05),且小规格和中规格10℃组极其显著小于另两组(P<0.001)。同样情况也在口器的长度和重量测量数据中发现,除大规格外,小规格和中规格的10℃光棘球海胆都极其显著小于另外两个温度组的海胆(P<0.001),而15℃在数据上明显大于20℃组海胆。这说明在三个温度条件下,15℃海胆有更快的觅食速度和翻正速度,并且生长更良好;20℃组相比10℃组行动更快,生长更好。若在两个温度区间内选择,光棘球海胆更适于在15-20℃区间进行增殖放流,无论存活、行为和生长等方面均相对于10-15℃区间更为有利。3)捕食者对光棘球海胆存活、行为和生长的影响实验分为72小时短期实验和6周长期实验,短期实验观察海胆在有无礁石条件下的死亡率和位置分布情况;长期实验测定海胆的死亡率、行为性状和体尺性状。短期实验中,大规格海胆在无/有礁石条件下死亡率分别为33.33%±47.14%和8.89%±12.57%,小规格无/有礁石条件下死亡率分别为42.22%±38.62%和17.78%±25.14%。尽管数据未体现显著性,但两个规格的光棘球海胆在有掩体的条件下死亡率明显低于无掩体组。在分布情况的结果中,有礁石组大规格海胆池壁的分布数量显著大于池底的分布数量(P=0.020),有礁石组小规格海胆不同位置之间的海胆分布数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捕食者暴露且存在礁石的情况下,海胆分布在池壁显著最多,而分布于池底显著最少。这表明,海胆能够感知到栖息在池底的捕食者,进而发生了躲避行为。在6周长期实验中,小规格海胆无论有无掩体均全部死亡,大规格海胆无掩体组全部死亡;小规格海胆有掩体组全部死亡,大规格海胆有掩体组死亡率为53.33%±35.69%。结果显示日本蟳对光棘球海胆有显著摄食作用,是海胆养殖过程中的敌害生物。在6周实验过程中,海胆除无捕食者组之外,绝大部分有捕食者组的海胆全部死亡,因此只统计分析了无捕食者组的海胆个体在有/无礁石条件下6周的行为和体尺情况。翻正行为实验小规格组海胆,无礁石组显著小于有礁石组,(P<0.001)。两个规格有无礁石组的口器咬合次数无显著差异(P>0.05)。在觅食行为实验中小规格海胆,有礁石组行进路程显著小于无礁石组(P<0.001),小规格海胆在有礁石情况下行进路程显著小于大规格海胆(P<0.001)。这表明,具有掩体栖息环境的海胆具有良好的觅食和摄食能力。掩体环境下6周,海胆翻正反应时间显著增加。在体尺数据结果表明,有礁石组海胆在壳径、壳厚、体重、口器长和口器重显著低于无礁石组,海胆在无礁石的情况下上述性状都大于有礁石的情况。这可能与海胆在生长过程中壳的塑性有关。也可能与本研究作为实验室模拟实验的局限性有关。未来将在海区开展野外实验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