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蓬勃,实体经济的发展以需要金融行业的支持。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从最初的尖端科研机构逐渐走向了的大众的生活,也触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种依托于互联网的,个人可以借款给个人的金融服务平台----P2P网络借贷运应而生,这种能够满足让需要钱的人借到钱,让钱多的人愿意借出钱的最原始的需求,在全世界都迅速发展起来。P2P网络借贷平台最早出现于英国,随后世界各地都诞生了有类似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在中国,最早的P2P网络借贷平台起始于2007年,在经历不到10年的发展后,P2P网贷平台在我国的规模已经相当惊人。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2016年2月P2P行业整体成交量为1130.09亿,是2015年2月的3.37倍。截至2016年2月底,P2P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达16086.24亿,2016年前两个月累计成交量达2434.03亿,是去年同期的3.51倍。然而迅猛发展的背后也难掩问题的出现,仅仅在2016年以来,就有225家P2P网络借贷平台出现跑路、提现困难、停业等问题。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针对全体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鼓励金融创新,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明确监管责任,实行分类指导。在针对P2P网络借贷的部分,尤其提到,P2P网络借贷平台要坚持平台功能,努力为投、融资双方提供撮合、信息、资信评估等中介服务,明确自身中介平台的性质,不得提供增信服务。也正是在这样的行业背景和监管政策的大环境下,一种专注于熟人之间的P2P网络借贷平台走进了公众的视野。这种P2P网络借贷平台由于其本身只专注于熟人之间在线的借贷业务,对自身的定位仅仅限于中介平台,符合监管层的引导方向。本文结合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特点,选取国内的熟人P2P网络借贷平台为实证研究对象。笔者重点参考了人情关系理论、信任理论和感知价值理论在商业活动领域和市场营销领域的文献,以最大限度的寻求可靠的建立模型的理论依据。根据熟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自身特点,整理分析大量的相关文献,建立以人情关系为主要视角,研究影响在熟人P2P网络借贷平台上的用户出借意愿的因素的理论模型。在模型中,笔者针对性的引入了6个变量,并依据相关的文献建立了8个假设。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来收集数据,在设计问卷的阶段,笔者对于每一个问项都着重参考前人使用过的量表,针对性的进行修改,以保证问卷的质量。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先进行小规模的问卷发放,根据回收的结果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对问卷进行了局部调整,以保证正式问卷回收数据的质量。在正式问卷发放出去之后,回收了265份有效问卷。笔者对问卷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后,再对于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通过相关检验之后,再根据之前多建立的理论模型,利用AMOS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最后得出结果为8条假设有5条非常显著,一个比较显著。笔者再对于整个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当P2P网络借贷的投资对象全部为认识的熟人时,用户之间的人情关系对于借贷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结构方程对于本文所构建模型的检验,验证了人情关系(质量)不但对于用户对情人和朋友之间的信任有着正向的影响,而且当一个人越在乎自己与亲人和朋友之间的人情关系(质量)时,其对于朋友在P2P网络借贷平台上发布的借款需求就越倾向于借出资金。(2)用户选择在熟人P2P网络借贷平台上将钱借给自己的朋友,对于用户来说存在着一定的机会成本。如果用户很在意投资亲人朋友会错过其他收益更好的投资机会的话,确实会降低用户的出借意愿;但这种个人的逐利倾向并不会随着用户和亲人朋友的关系越好而降低。很可能存在着该用户既很在乎人情关系,又在乎投资收益的情况。(3)用户在熟人P2P网络借贷平台上的投资能够感知到的收益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收益,还有其他的人情关系方面的收益。在熟人P2P网络借贷平台上对自己认识的熟人借出资金,用户所能收获的,可能不仅仅是朋友给出的收益率,而是在满足朋友的资金需求的同时,更加加强了双方平日里的人情关系。(4)熟人P2P网络借贷平台应该合理合规的对自己进行推广营销,让用户放心。用户对于熟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科技安全性和平台的基本道德底线的依然存在着担心,这在很大程度的会降低用户对于平台的信任,进而间接影响用户的出借意愿;但是总体上来说,不直接影响用户在平台上将钱借给自己的亲人朋友。(5)信任无处不在,只有赢得用户的信任,熟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交易量才会上升,借款人也才能利用自己的人情关系满足自己的资金需求。只有在平日生活中真诚的维护和亲人朋友之间的人情关系,加深朋友对自己的信任,才能更容易的获得亲人朋友的投资。对于P2P借贷平台来讲,也需要做好自身的宣传和合规营销,认真的对用户的信息隐私负责,才能加强用户对于平台的信任,进而促进用户愿意在平台上进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