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中以豆渣为主要原料配制发酵基础培养基,以微生物发酵产纤维素酶、淀粉酶及基质粗蛋白含量为测定指标,系统地对混菌固态发酵豆渣进行了研究。通过菌种筛选试验,确定了混菌发酵豆渣的最佳菌种组合及其最佳接种比例;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混菌发酵最佳接种量、培养时间、料水比、培养温度及培养基营养液初始pH值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发酵前后酶活水平、粗蛋白含量、固含量以及计算出了固含量收得率和粗蛋白收得率;选取了60只8日龄肉鸡,分为对照组(基础日粮),试验1组(5%干豆渣+5%发酵豆渣)和试验2组(10%发酵豆渣);通过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小肠淀粉酶和蛋白酶酶活及盲肠菌群的研究,初步评价了发酵豆渣对肉鸡生产的影响。结果如下:1.在混菌菌种筛选研究中,单菌发酵结果以枯草芽孢杆菌Pab02发酵后基质粗蛋白含量最高,纤维素酶、淀粉酶活性也分别达到14.84U和2.17U,因此确定Pab02为主发酵菌株与其他菌种进行混菌发酵;在混菌发酵豆渣试验中,枯草芽孢杆菌Pab02+酵母Y2+霉菌W7组发酵后基质粗蛋白含量最大,产酶活性最高,因此确定Pab02+W7+Y2为最佳发酵组合;通过菌种接种比例优化试验确定了以Pab02:W7:Y2为4:1:1为最佳接种比例。2.在混菌发酵条件优化试验中,确定混菌发酵最佳接种量为3%,培养时间为36h,料水比为1:1,培养温度为36。C,培养基初始pH值为6.0。在最佳条件下混菌发酵豆渣后,基质中纤维素酶、淀粉酶酶活分别达25.20U、4.18U;发酵后基质固含量较发酵前有所下降(P<0.05),收得率为发酵前的82.56%;发酵后基质粗蛋白含量较发酵前提高6.73%,差异显著(P<0.05),收得率达103.14%。3.动物试验中,试验1组肉鸡生长性能得到显著改善(P<0.05),而试验2组则无显著作用(P>0.05)。试验1组免疫器官指数较对照组均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2组除法氏囊指数略低于对照组外,胸腺及脾脏指数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也不显著(P>0.05)。试验1组和试验2组十二指肠肠道酶活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但试验2组与试验1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1组除空肠内容物蛋白酶活性略低于对照组,空肠其余酶活均高于对照组,试验2组空肠酶活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淀粉酶活性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1组除回肠内容物蛋白酶外,其余酶活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Z组回肠壁蛋白酶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余酶活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1组和试验2组盲肠需氧菌和大肠杆菌数量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有所提高,其中试验1组需氧菌和试验2组大肠杆菌数量下降显著(P<0.05),而试验组2乳酸杆菌数量则显著提高(P<0.05)。综上结果,经最佳菌种组合,接种比例及发酵条件混菌发酵豆渣后,其产酶活性高,基质粗蛋白含量提高显著;另外,在基础日粮中适量加入发酵豆渣后,可以改善肉鸡的生产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