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颅底凹陷症发病机制的分型及其对手术式选择的意义。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10年3月,收治颅底凹陷症患者18例,均接受手术治疗,男8例,女10例;年龄13~56岁,平均35.7岁。测量Chamberlain线值、McRae线值、Wackenheim clival线值、寰齿前间距(AID)、Klaus height指数及延脊髓角度,根据发病机制将患者分为:A型9例伴有固定寰枢关节脱位颅底凹陷症,且齿状突高于McRae线和Wackenheim线,行前路经口寰枢关节松解后路固定融合术,B型9例无寰枢关节脱位颅底凹陷症,齿状突低于McRae线和Wackenheim线,行前路经口减压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型术前JOA评分2~17分(平均11分),B型术前JOA评分12~17分(平均13.8分)。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35月(1年~6年)。A型术后JOA评分8~17分(平均13.5分)。优2例,良2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达67.7%。B型术后JOA评分10~17分(平均15.9分)。优7例,良0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达77.8%。围手术期死亡3例,内固定松动1例,脑脊液漏1例,切口感染1例,咽后壁切口裂1例。A型McRae线值、Wackenheim线值和AID值明显大于B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型间Chamberlain线值、Klaus值和延脊髓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底凹陷症,有固定寰枢关节脱位,且齿状突高于McRae线和Wackenheim线适合行前路经口寰枢关节松解后路固定融合术;无寰枢关节脱位,齿状突低于McRae线和Wackenheim线适合行枕颈区减压固定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