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析《北迁的季节》中穆斯塔法·赛义德的悲剧成因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yu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耶卜·萨利赫是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北迁的季节》表达了深刻的主旨并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被誉为“阿拉伯当代文坛上的一朵奇葩”。作品对苏丹风土人情百科全书似的介绍,诗一般的语言,深刻的主题,深切的人文关怀,受到了非洲文学研究界的关注。但是,目前国内外对此小说的研究整体来说并不多。国外对此作品的研究开始得较早,多数评论家采用后殖民理论进行分析,也有批评家从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角度来分析此作品,有些评论家则对小说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分析。此外,也有对作品主人公穆斯塔法·赛义德和无名叙述者的研究,但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对主人公悲剧成因的研究寥寥无几。  本文作者借助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以伦理环境、伦理身份和伦理选择为视角,以主人公穆斯塔法·赛义德在人生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伦理环境和随之伦理身份的转变及其作出的伦理选择为主线,分析探究主人公悲剧的成因。童年的穆斯塔法生活在殖民地的阴影以及无爱的家庭中,成为性格压抑、孤独避世的男孩;进入学校后,表现非凡,先后被送往开罗、伦敦求学,然而荣耀的外表下一直是冷漠、孤独的内心,童年的经历成为其悲剧性格的根源。到了伦敦之后,穆斯塔法由令人羡慕的佼佼者沦为伦敦社会的外来者。受自身性格缺陷以及西方文明中糟粕部分的影响,他试图成为西方社会的“征服者”,报复性地勾引、欺骗多名欧洲女性,并最终导致其中几位女性的死亡,被判处七年监禁。刑满释放后,他隐姓埋名选择定居于尼罗河岸的小村庄。在落后保守的小村庄里,成为一名本分的无名小农,娶妻生子。然而他却因内心深处两种文明激烈撕扯所困扰,真实身份暴露后,他选择自杀以此来结束内心的纠葛和彷徨。此外,本论文试图挖掘小说作者萨利赫的伦理思想及其道德原则,体现其对深陷两种文明交织中进退维艰的旅欧知识分子所给予的深切关注。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新闻有着以事实说话的特点。在信息高速公路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是媒体传达信息、影响大众的重要手段。从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事件的报道上来看,新闻发挥了很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虽然只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但因为其刻画的繁杂奇异的各种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广为流传,并吸引了众多国外翻译家的目光。《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是国外译语种类、译文版本最多且最为流行的作品之一。迄今为止,在国内外《聊斋志异》的众多译本中,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英译本是选篇较多、影响最大的一版。因此,对翟理斯的《聊
学位
甲醇作为一种基础化工原料,随其下游产品的不断开发,用量也在不断增加。本文建立了水冷式甲醇合成反应器的数学模型,对生产数据进行了模拟计算,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分析了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