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述: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胃粘膜的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病理变化实质是因为胃粘膜具有特异的再生能力,当胃粘膜的上皮细胞受到损害后,胃黏膜就会再生重建,在重建的过程中由于其他因子的影响可导致胃黏膜改变,甚至会使胃黏膜发生萎缩消失或者出现癌前组织学病变。由于其发病缓慢,临床表现不突出,故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本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且男性多于女性。目前在胃镜检查的患者中,约80-90%的是慢性胃炎,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主要与有门螺旋杆菌感染、十二指肠反流、环境及饮食、自身免疫、神经精神、药物、性别年龄、遗传等因素有关对于其治疗也是以杀菌、抑酸、保护胃黏膜为主,临床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其病程较长、病机较为复杂,临床上容易出现反复,长时间的西药治疗容易引起患者的一些不适,不利于患者的健康。而传统中医药学在对本病的预防和治疗上有一定的优势。研究目的:通过对理中汤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寒)证的阶段性临床疗效的观察,验证和评价理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寒)证的疗效。研究方法:临床按照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寒)证的中、西医诊断标准收入病例,将符合诊断标准的58例病例选举出来,分别观察胃脘胀满、胃脘隐痛、大便稀溏、食少纳呆、恶心欲吐等五种主要症状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各组症状的表现情况,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表算出各组症状积分;再通过辨证论治每位患者均给予理中汤加减进行治疗,并要求患者按照一定的服药方法进行服药,且保证患者在治疗期间未接受其他治疗方法、未服用其他药物,在规定的时间内记录患者服药后各组的症状的改变情况并算出治疗后积分,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果,最后再通过胃镜、病理检查验证结果。研究结果:患者经过治疗1周、2周及4周后,总体有效率分别为70.69%、81.03%、94.83%,经统计学处理表明在治疗4周、治疗2周、治疗1周三组间有效率均有明显差异。治疗4周后胃脘胀满的有效率92.31%、胃脘隐痛有效率94.23%、大便稀溏的有效率93.75%、食少纳呆的有效率94.29%,恶心欲吐的有效率95.12%,经统计学分析五种症状治疗4周后有效率均比治疗1周有明显改变。结论:1.脏腑不足是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寒)证的主要病机,且多从寒化,与情志、年龄有一定的关系;2.通过对主要病机的把握,审机论治,应用理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寒)证取得了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