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三种不同种植体表面处理对种植体周围炎相关的菌群血链球菌(S.sanguinis),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和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生物膜的黏附影响。采用临床常用的大颗粒喷砂酸蚀(SLA)、电解沉积羟基磷灰石涂层(HA)和微弧氧化(MAO)三种表面处理的方法,观察三种细菌在进行不同处理后的纯钛表面黏附情况,进而探究更利于种植体远期成活率的表面形态。实验方法:1.将钛片分为三组,进行表面改性,分别是大颗粒喷砂酸蚀(SLA)、微弧氧化(MAO)和电解沉积的羟基磷灰石涂层(HA)。2.将各组钛片喷金后,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貌。表面轮廓测量仪被用于测量并计算表面粗糙度(Ra)。3.将P.gingivalis、F.nucleatum和S.sanguinis在三组钛片表面培养4天,制备细菌生物膜。4.通过噻唑蓝(MTT)法和菌落形成单位(CFU)法探究三种细菌的黏附情况。5.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细菌生物膜,探究不同细菌分别在不同物理结构表面上的黏附情况。实验结果:1.通过SEM观察,HA组表面为大量“棒状”结构,形貌不规则;MAO组表面形貌为孔径0.1-1μm大小的“火山口”样结构;SLA组可见不规则凹陷结构,大小不一,边缘锋利。三组的表面粗糙度(Ra)值为SLA<HA<MAO;MAO组和另两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F.nucleatum细菌生物膜在SLA组中数量最低,和另外两组钛片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的差异(P<0.05);S.sanguinis生物膜的细菌活性在三组中为SLA组最低而HA组最高,但在三组之间没有统计学的差异(P>0.05);P.gingivalis生物膜的细菌活性最高组为MAO,与另外两组钛片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3.通过SEM观测可见,细菌生物膜的活性和种植体表面的形态结构相关。结论:(1)细菌生物膜形成数量并不完全取决于种植体表面粗糙度,不同种类的细菌根据自身形态,会选择更适合生存的表面结构。(2)大颗粒喷砂酸蚀(SLA)技术处理的种植体表面形貌相对于微弧氧化(MAO)和电解沉积羟基磷灰石(HA),更不利于细菌的黏附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