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西方雕塑在历史的发展中走出了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西方大体上走了一条以具象雕塑为主的写实雕塑之路并且产生了米开朗基罗、罗丹等大师,只是近一百年才在抽象雕塑、材料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而中国传统雕塑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走的是一条以意象审美为主的的区别于西方传统写实雕塑的意象雕塑。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西方文化的进入,“五四”以后的中国雕塑全盘接受具象雕塑的教育,作品手法雷同、创作思维匮乏、评价体系西化,中国传统意象雕塑这棵大树日益枯萎。在这种现状下,本文提出了在吸收西方雕塑造型优点的同时注重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内涵,挖掘中国传统意象美学。本文也旨在对西方具象雕塑与东方意象精神的衔接,寻求建立立足于本土文化精神的当代中国具象写实雕塑体系。同时文章例举了当代具象雕塑探索中民族化语言探索成功的案例及语汇,主要对殷小烽教授的“新具象雕塑”语言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分析了他的创作内容、特点,挖掘他对民族自身造型意象性语言在当代中国雕塑创作中的形式转化。为中国当代具象雕塑的民族性做出了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也希望找到当代中国雕塑的心灵之源,深刻挖掘中国雕塑的本体语言和审美趣味。
文章共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我国具象雕塑意象性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中国当代意向性雕塑语言所涉及到的语汇案例
第三章:殷小烽教授雕塑创作解读
第四章:具象雕塑意向表现的当下意义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面对当代艺术的多元化格局,视觉方式的变革,坚守自己的信念,根植于中国的文化精神。创造当代的中国具象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