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官吏腐败犯罪的预防和惩治是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的问题。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康熙是清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二位皇帝,8岁继承皇位,14岁开始亲政,在位时间长达61年。其年号康熙,“康”为安宁,“熙”为兴盛,蕴含天下安宁兴盛之意。康熙皇帝作为“康乾盛世”的奠基者,无疑对维护国家统治、保持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然而,官吏腐败问题仍是康熙时期重点应对的难题。康熙执政初期,鳌拜等辅政大臣,争权夺利,严重威胁皇权统治。“三藩之乱”使得康熙缺乏精力整饬吏治。康熙清晰地察觉到治理官吏腐败问题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平定三藩之乱后,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惩治官吏腐败问题。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康熙借鉴前代预防和惩治官吏腐败的经验,将“民为邦本,崇尚节俭”“端本澄源,源清流洁”“双管齐下,奖廉惩贪”作为预防、惩治官吏腐败的指导思想,通过强化科举考试制度,保障士子在考试时公平竞争,为朝廷选拔更多合格、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官吏队伍;高级官吏作为朝廷要员,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理应效忠皇帝,奉公守法,替百姓着想。但康熙时期,高级官员中间结党营私、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在官吏考核过程中将高级官吏作为重点监督对象,一方面对其他官吏起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皇权统治。加强监察制度,康熙通过亲自巡察、密折制度、风闻言事等方式,纠察百官,掌握下情,及时有效地处置贪赃枉法的官吏,有利于改善官场风气。康熙时期,积极培养扶植清官,褒奖清官事迹;对于贪官污吏,制定惩贪法令,援引清律“六赃”规定,对于官吏贪污腐败现象严加惩处。这些制度和措施对其在位期间的反腐惩贪工作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其预防、惩治官吏腐败的制度和措施也为后世提供借鉴。将康熙时期防治官吏腐败制度与当今反腐败斗争相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倡廉建设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