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型深基础-高层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wji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各大城市的建设用地日益减少的今天,建筑物只能“上天入地”以增加层面空间。因此,采用箱型深基础的高层结构以其上下兼顾的先天优势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青睐。但由于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复杂性,相关的抗震设计理论仍存在着极大的滞后,尤其是国内学者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桩基,对于工程中常见的箱型基础则相对较少,为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箱型深基础-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本文以某大厦为工程背景,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研究了箱型深基础-高层结构的抗震性能。首先,对地基、箱型基础和上部结构进行了合理的建模,并于施工现场采集了沉降等相关数据,通过重力场下静态分析的计算结果同工程实测数据的比较,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然后,输入ELcentro波、Kobe波和上海人工波作为激励,对地基-箱型基础-上部结构整个动力相互作用体系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研究了相互作用体系中箱型深基础在不同地震激励以及不同工况作用下的位移响应与内力响应、核心筒的影响以及基础与土的接触压力;最后,进一步与刚性地基体系对比,定量探讨了两种模型中结构的自振特性、位移响应、加速度响应和内力响应的区别。主要结论如下:(1)地震时箱基两侧对应测点的位移时程曲线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表明箱型基础的内部在地震过程中的振动是整体有序的,揭示了箱型基础抗震性能良好的根本原因。(2)核心筒的存在,极大的平衡了箱型基础由形状不规则而引起的各方向刚度的差异,也进一步提高了整个结构体系的整体性,这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增强是十分有利的。(3)箱型基础与土之间存在脱离和再接触的现象,表明基础在地震中是不断摇摆的,解释了地震时高层建筑倾斜、倾覆的原因,说明和证实了基础抗倾覆能力的重要性。(4)土与地基的动力相互作用在结构抗震中的减震效果主要表现在建筑的高层,刚性地基假定下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整体上偏于保守,局部又不安全,考虑地基-箱基-上部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来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更符合实际情况。本文的研究成果验证了实际工程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为尚未竣工的背景工程后续的抗震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于高层建筑结构的防震减灾以及其抗震优化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其他文献
根据已知大麦Hin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对36份北美栽培大麦材料,46份西藏野生大麦的HinA基因进行了SNP分析,并开发出特异SNP标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栽培大麦HinA基因的SN
南方城市景观水体大都处于严格的闸控状态,非行洪季节基本无过境水量,水体处于缓滞流状态,自净能力低下。同时,外源污染更加剧了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恶化、富营养化及水生态系统退
传感器优化布置是设计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关键问题之一.,它对数据采集的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考虑到实际工程结构型式复杂、体量巨大,以及现场条件和建造费用等因素的
摘要:“探究”性学习方式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探究”性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做了一些尝试,提出了改“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时必须明确“探究”性学习的涵义,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角色、选准“探究”阵地和内容、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争取主管领导的支持等方面的突破。  关键词: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