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研究突触素(SYN)、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在中枢神经不同部位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探讨脊髓损伤机理研究提供试验基础。[材料和方法]1、实验动物及分组:Sprague-Dawley(SD)成年健康大鼠(雌雄不拘)42只,体重220±20克,随机分成7组,每组6只:即假损伤组,脊髓挫伤组(SCI组),再分为:1天组、3天组、7天组、14天组、21天组、28天组。2、制作SD大鼠脊髓挫伤动物模型:用改良Allen装置造成T12脊髓节段挫裂伤。在手术前及术后每天对大鼠进行BBB评分。3、取材及检测: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以4%多聚甲醛固定液灌注固定大鼠,取损伤节段上、下长约0.5cm脊髓、大脑半球和脑干入4%多聚甲醛后固定。切片前一天,脊髓组织经10%、20%、30%蔗糖梯度脱水后,行恒冷冰冻切片,片厚25μm,间隔取片后分别以抗BDNF和突触素抗体行免疫组化ABC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SYN、BDNF在SD大鼠脊髓、脑干、海马的表达分布情况并照相。光学显微镜×200倍下计数各组BDNF阳性神经元数,用HPIAS-2000高清晰病理图文分析系统测BDNF阳性神经元平均光密度,SYN阳性单位和平均光密度,记数结果用SPSS11.5统计学分析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无显著差异性。[结果]1.病理学检查:SCI组脊髓组织出血、水肿明显,白质出现轴突水肿、空泡变性,以后伤处形成囊腔和胶质瘢痕。2.SYN阳性表达:SYN在神经系统中所有的神经末梢突触素均呈点状分布。ABC染色SYN呈棕黄色颗粒。(1)在正常大鼠脊髓中的表达主要限于灰质,尤以腹角明显。脊髓损伤后,脊髓SYN的平均光密度值逐渐下降,到14天为最低点,以后逐渐增高,但均低于对照组。除1天组外其余各时间段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阳性单位值变化趋势类同光密度变化。(2)SYN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橄榄核等神经核团及网状结构中。损伤后,延髓SYN的平均光密度值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SYN阳性单位的表达变化同光密度变化。(3)SYN在海马的神经毡区呈现颗粒状或点状免疫标记,神经元胞体、胶质细胞、白质及血管不被标记,海马、齿状回出现明显免疫标记板层分布,海马本部以多形层和辐射层染色较深,腔隙分子层次之,齿状回以分子层染色最深。损伤组CA3区SYN平均光密度值均低于对照组。在3天达最低值,7天后升高并在一个平稳水平。除1天组外,其余各时间段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3.BDNF阳性细胞表达:(1)正常SD大鼠BDNF在脊髓腹角和背角均有少量表达,腹角阳性细胞呈大而突起多的神经元,在背角阳性细胞为小而圆突起少的中间神经元,BDNF亚细胞定位为胞浆和突起着色,胞核不着色或少量着色。脊髓挫伤后1天组、3天组和7天组明显增高,14天组以后逐渐下降,而且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实验组平均光密度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挫伤组在延髓阳性细胞数,呈逐渐增高趋势。除1天组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3)挫伤组在脑桥阳性细胞数7天达高峰,后渐下降。除1天和3天组外,其余各时间段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光度值变化类似阳性细胞数。4.神经学行为的比较假损伤组的神经功能稳定,表现正常。SCI组所有动物在术后第1天BBB评分为0,随后BBB评分渐升高至14天,评分维持在7左右至28天。SCI组BBB评分明显提高,但仍低于对照组。[结论]1.用改良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简单可靠,重复性好,损伤程度均一,是良好的动物实验模型。2.脊髓损伤损伤后,突触素在脊髓、海马随时间变化有不同变化。脊髓和海马在损伤3天后有显著变化。延髓变化无显著差异。3.脊髓损伤损伤后,BDNF在脊髓、延髓、脑桥随时间变化有不同变化。损伤后,脊髓BDNF的1天后明显增加,提示BDNF可能在脊髓损伤修复的早期反应中发挥作用。延髓BDNF 3天后有显著性变化。脑桥BDNF 7天对照组有显著性变化。4.脊髓损伤后,在中枢神经不同部位BDNF和SYN有不同表达变化,它们可作为脊髓损伤修复研究的量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