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炭资源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从勘探到开采均需要大量资料。常规的工程资料是二维图表文件等,通过建立真三维地质模型,可以将其转换为更为直观且信息丰富的立体资料,有助于了解地下储层环境及地质构造,为矿区的建设或矿体的开采提供帮助。本文介绍了三维地质建模的基本方法与原理,利用研究区内的111个钻孔的相关资料,使用GOCAD三维建模软件,基于确定标志层(如煤层)建立起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对所得三维地质模型进行切剖等操作,对剖面图进行定性分析,并专门对4-1煤、7-1煤、8煤、11-2煤、13-1煤进行研究,得出煤层分布规律,获得相应煤层的体积分布,并探究其与上覆顶板砂体之间的关系,为矿体的开采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思想。建立层状地质体的三维地质模型需要大量的钻孔数据,来获取各分层层位的坐标信息,标志层的层位信息在整个研究区沉积体系中较为稳定且易于对比,较易获取。标志层间的地层虽然有钻孔柱状图提供了相应的岩性柱,但对其的分层可能过于密集或稀疏,不利于地质分析。利用自然伽马、视电阻率、自然电位等测井曲线对目标层段进行研究,人工分层由于繁杂性和经验性不予采用,特选用最优分割法对多个钻井13-1煤到15煤之间的层段进行自动划分,并与岩性剖面资料进行对比,自动划分层面的匹配程度较高,故可以使用此方法进行地层的自动划分。划分好的地层仅仅拥有层位信息,而三维地质模型应该是有几何模型和属性模型组成的,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与交会图法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进行岩性识别,将研究区地层岩性主要分为砂岩、粉砂岩、泥岩三种,利用自然伽马、视电阻率、自然电位三种测井参数建立测井参数响应值与岩性的对应关系,对研究区取芯段进行岩性识别操作,证明了此方法在岩性识别上的可行性。对13-1到15煤层段自动划分好的各分层进行岩性识别,便得到带有岩性和分层位置的数据资料,从而可以进行井间对比和非标志层段快速建模,既可以了解其沉积规律和煤层赋存情况,也建立了一个更为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为实际的生产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