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用70日龄的扬州鹅为素材,探讨了扬州鹅淋巴细胞培养的方法,分析了扬州鹅的核型和G带带型,并绘制了扬州鹅的核型模式图和G带模式图,初步研究了扬州鹅染色体银染的分布规律。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为扬州鹅的品种特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资料。试验中,还探讨了生产性能不同的扬州鹅,其染色体参数方面的差异,从细胞水平探索与生产性能相关的遗传标记。结果表明: 1、适合扬州鹅淋巴细胞生长的培养温度为41℃。在培养终止前加入秋水仙素,其浓度为0.12ug/ml,处理50分钟,此时大部分分裂相中的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经后处理可作核型分析用。作带型分析时,可用0.08ug/ml的秋水仙素处理30分钟,此时染色体处于前中期。 2、扬州鹅染色体数目2n=78,有2对长染色体,2对中长染色体,2对中短染色体,其余33对为短染色体。第1对为最长的亚中央着丝点染色体;第3对为典型的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为第4对,其中Z染色体的相对长度为11.59%,W染色体的相对长度为5.55%,其长度接近第8号染色体。其余7对均为中央着丝点染色体。 3、扬州鹅前6对染色体G带显带各有特点,其中核型参数较接近的第4对、第5对和第6对染色体,可通过带型分析将其进行区分。此3对染色体上各有一段着色很深的条带,但所处的位置不同。其中,该带在4号染色体上位于长臂近着丝点处,在5号染色体上位于长臂的端部,而在6号染色体上则占据整个短臂。 4、扬州鹅染色体银染的均数为1.7。银染的部位主要集中在1号染色体的长臂端部及微小染色体上。 5、70日龄体重和体尺差异显著的两组扬州鹅,其2号染色体在相对长度这一指标中差异显著(P<0.05)。体重和体尺差异显著的公鹅,其3号染色体在臂比指数方面差异显著,在着丝点指数方面差异极显著(P<0.01);2号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差异显著。体重和体尺差异显著的母鹅,其4号染色体的臂比值与着丝点指数差异显著,相对长度差异极显著(P<0.01)。同时,5号和6号染色体的相对长度也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6、扬州鹅染色体参数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研究表明,3号染色体臂比值与10周龄体斜长和胫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6号染色体的臂比值与胸宽呈显著正相关;3号染色体的着丝点指数与体斜长呈显著负相关(二一0.372,P(0.05),与胫长呈极显著负相关(二一0.454,P<0.01);6号染色体的着丝点指数与胸宽呈显著负相关(二一0.373,P(0.05):1号染色体的相对长度与胸深呈极显著正相关(二0.451,P<0.01);2号染色体的相对长度与胫长呈显著负相关 (r=一0.355,P<0.05);5号染色体的相对长度与胸深呈显著负相关(二一0.417,P<0.05)。由上可知,染色体的参数与早期部分生产性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可将其作为扬州鹅选种的辅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