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21世纪全球面临的中心问题之一,可持续发展已被人们所接受,且日益受到关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各种指标体系不断提出。由William E.Rees于1992年提出,并由Mathis Wackemagel进一步完善的生态足迹的方法,提供了一个核算地区、国家和全球自然资本利用的简明框架,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兰州市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大西北处于“座中四联”的独特位置,是我国东中部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深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在介绍生态足迹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兰州市具体情况,以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该市2001-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与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2.70273251hm~2增长到2007年的3.87891928hm~2,人均生态足迹结构中以化石燃料用地、耕地为主,年平均比重分别为77.79%、19.01%;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维持在0.7hm~2,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结构中以耕地、草地为主,年平均比重分别为46.11%、29.77%;人均生态赤字呈现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最大值3.18236881hm~2,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比为5.57:1,生态赤字结构中,化石燃料用地比重最大,年平均比重为90.91%。生态足迹供需矛盾尖锐,揭示了兰州市当前生态形势的严峻性。另外,将一些社会经济评价指标融入生态足迹模型研究中,并对该市生态足迹进行预测,定量判断兰州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目前兰州市的发展能力处于上升的趋势,但生态承载力已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需求,现在的经济发展是以耗竭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且生态赤字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今后一段时期内兰州市仍将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缓生态足迹增加趋势,提高兰州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