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落的公共空间是乡村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个特定的空间里,乡村社会的特定亲缘关系、文化习俗以及人际交往形式找到了存在和发展的载体。乡村公共空间的存在是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政治局势密切相关的,并且深受这些因素影响的。本文选择我国京郊村落为研究样本,是因为其特殊的地缘特点和资源特点,其公共空间的形态变化以及原因分析对于研究我国村落的公共空间演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的内容从六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在相关理论指导下论述村落公共空间的作用、特点及形成原因。主要论题包括村落公共空间在信息交流、人情往来、生产与交易、形成公共舆论场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如何重视村落公共空间建设的策略等;从传播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村落公共空间的人际传播特征进行了论述,主要探讨村落公共空间人际传播的传统性、时代性的特点,语言中的方言以及肢体语言的特点,交流群体中的身份多元化与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以及参与者为满足自我需求而做出的探求和交流的功利化的特点。第二部分是重点论述了案例分析对象京郊村落的公共空间形态变化的历史和现状。第三部分分析了京郊村落公共空间形态变化的原因,探讨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与农村的博弈及农民自身发生的诸多变化。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村落公共空间变化后对于村民政治生活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基层政府作用、政治生活方式的变化。第五部分论述重塑村落公共空间的应对策略。主要探讨基层组织如何积极转变职能,推动农村改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注重公共空间作用发挥;以及如何重建农村公共空间,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空间的传播价值,大力发展社群文化,发挥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播功能。研究结果显示,由于村落外部环境与农民群体自身的变化,村落公共空间形态随之改变,对村民的政治生活等产生较大影响,重构村落公共空间以实现公共生活的回归,需要多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