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语言学史上,限定与非限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不同时期的各种语言学理论和流派都对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不同学派的切入点和处理方法并不完全一致,彼此对限定与非限定的概念内涵、鉴别标准以及研究方法的认识尚存在争议。相对于西方已经比较成熟的研究而言,国内汉语语法界对限定与非限定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视野也相对狭窄,很多重要的问题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国内相关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和方法,要落后于西方当代已有的水平,基本上仍停留在动词层面,但汉语是典型的非形态语言,单纯着眼于动词,很难找出类似于英语的限定动词与非限定动词的对立。 鉴于此,本文充分借鉴了西方已有研究的成果,尤其是功能-类型主义所采用的级差法和“原型与偏离”鉴别模式。之所以选择功能-类型主义,是因为该理论旨在揭示限定与非限定跨语言句法表征的变异性和规律性,相对于其他学派的处理方法而言,具有更强的跨语言运用的有效性,比较适合用来分析汉语这样的非形态语言。在功能-类型主义的基础上,本文突破了动词的局限,将限定与非限定的句法负载体提升到了小句层面,同时结合小句整合理论,细致地描写和阐释了现代汉语小句限定性衰减现象。全文共五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首先阐释了选题的缘由,指出现代汉语的限定与非限定问题仍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和必要;然后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西方处理限定与非限定的各种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最后,交代了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并对语料来源和符号标识进行了说明。 第二章:首先对比分析了英语界和汉语界对小句概念的不同认识,并从动词决定论的角度对小句进行了重新界定;然后依据功能-类型主义的理论和方法,阐明了小句限定与非限定的内涵和“原型与偏离”的识别模式;最后确立了原型小句以及偏离原型的句法鉴别参数。 第三章:首先论述了汉、英句子格局之间的不对等现象,并探讨了二者不对等的主客观原因;然后对汉语旧有的单复句格局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反思;最后以小句整合理论为依据,重塑了现代汉语的句子繁简格局,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 第四章:在新确立的句子繁简格局的基础上,依据鉴别小句偏离原型的句法参数,对新格局中的十类复杂句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考察了它们的限定性表现和整合策略,总结了相应的规律,并做出了适当的解释。 第五章:在类型学的视野下,归纳总结了现代汉语小句限定性衰减的连续性和小句整合的连续性。同时,指出了本文的缺陷和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