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冲击,我国及时调整了宏观政策取向,推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使经济企稳回升。在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作用下,我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复苏,并于2010年达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的高度。但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前期经济刺激计划的负面作用开始显现。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首次提出了“经济新常态”这一概念,并迅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发展,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在我国当前经济背景下,研究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能够对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介绍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衡量标准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相关基础理论,以对后文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在此之后,概述了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及货币政策面临的新环境,包括影子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及社会融资结构变化等因素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2010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并进行了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得出了货币供给量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对产出仍具有较大冲击,但力度有所弱化的结论,并据此进行了货币政策框架下的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本文最后根据上文中的实证研究及货币政策框架下的因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我国当前应积极审慎的推进货币政策转型,创建基准利率调控体系,并引导建立“利率走廊”等,以实现货币政策的价格型调控;另外,还需进一步净化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基础,破除财务“软约束”障碍,并建立有效的社会征信体系等,以实现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