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电厂的脱硝氨站废水虽然水量小,但是氨氮浓度非常高,即便是将其与电厂的其它再生废水混合处理,也会因混合废水中氨氮高、碳氮比低,而成为影响电厂出水氨氮和总氮达标排放的关键因素。与传统的脱氮工艺相比,间歇曝气序批式生物反应器(intermittently aerated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IASBR)更易形成短程硝化反硝化,从而节约运行中的曝气能耗,大幅降低碳源投加量和碱度投加量。本研究采用IASBR处理火电厂高氨氮废水,在四种工况下研究了三种进水碳氮比(工况1、COD/TN为2.5,工况2、COD/TN为3.0,工况3和4、COD/TN为3.5)、两种间歇曝气模式(工况1~3、间歇曝气模式1,工况4、间歇曝气模式2)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取得以下成果:IASBR的脱氮效果受进水碳氮比影响大。总氮容积负荷为0.30~0.37 kg·(m3· d)-1,进水氨氮浓度为(300±20)mg·L-1。当进水COD/TN为2.5时,脱氮效率为32%~70%;COD/TN为3.0时,脱氮效率为60%~85%;COD/TN提高至3.5后,脱氮效率高达95%,稳定期的出水总氮低于15 mg·L-1。短程硝化反硝化是IASBR脱氮的基本特征。通过不同工况内典型周期的水质沿程得出:好氧1段溶解氧为0.5~0.9 mg·L-1,好氧2段溶解氧为1.0~4.5 mg·L-1,pH=7.1~8.8下,反应器逐渐实现了短程硝化反硝化。工况1(35d)和工况2(98 d)反应过程中的短程硝化主要发生在好氧1段,NO2--N积累率分别约为56.1%和62.5%,该时期的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在低游离氨(FA)浓度时的好氧2段仍有较大活性;工况3(133 d)和工况4(158 d)的全周期内NO3--N处于低浓度水平,反应过程中NO2--N积累率均高达95%,积累的NO2--N直接参与反硝化反应。经物料衡算,工况3和4用于脱氮的COD占比高达70%,IASBR更高效地把外加碳源用于脱氮。间歇曝气模式对污泥特性及出水水质有较大影响。间歇曝气模式2的好氧时间由模式1的120 min延长到138 min,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在总菌量中的比例由134 d(模式1)时的0.62%升高到177 d(模式2)的2.34%,反应器的氨氮去除能力和稳定性更强。工况4的污泥絮体形态较工况3有所改善,污泥沉降性SV30由134 d的91%降至168 d(模式2)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