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常见的心血管事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及人均寿命不断延长,高龄急性心梗患者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然而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被漏诊和误诊,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治疗在高龄人群中应用不足,很多高龄患者由于多种因素不接受血运重建和以证据为基础的药物治疗[1、2],目前关于高龄人群治疗效果个体差异大,且研究数据较少[3],因此了解此类特殊人群患者的临床特点、急性心梗早期易出现的心律失常类型、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对最佳治疗方案的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资料和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12月-2010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544例,其中高龄组244例(年龄≥75岁,平均79±6岁),对照组300例(年龄<75岁,平均62±9岁)。入选标准: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依据2010和2007年我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制定的标准[4、5]。 统计并分析两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冠心病家族史,统计两组在心电图表现、既往心梗及脑梗死方面的差异,统计并分析高龄AMI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类型有无差异,并分析冠脉病变累及支数、部位及狭窄程度,并计算Gensini总积分评估血管病变严重程度。 研究结果: 高龄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的比例高(48.1%比41.2%),而合并血脂异常比例低(23.2%比29.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糖尿病、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电图表现上NSTEMI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心源性休克、既往心肌梗死、既往脑梗死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龄组总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4.6%比5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房颤及(或)房扑、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早搏(LownⅢ~Ⅴ级)和室扑或室颤发生率高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LownⅠ-Ⅱ级)、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阻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高龄组行冠脉造影术共87例,对照组202例,高龄组行冠脉造影术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35.7%比67.3%,P<0.01),与对照组相比高龄组三支病变比例高,而单支病变比例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狭窄的Gensini总积分高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97.5±38.5)比(54.5±31.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变累及的血管部位、血管最大的狭窄程度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高龄AMI患者合并高血压、NSTEMI多见,既往心梗、脑梗病史率相对较高,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血管病变相对重。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高龄患者应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