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围绕“什么是合本性的生活”和“如何实现本性的生活”两个问题,对庄子与尼采的人生观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围绕“什么是合本性的生活”,比较分析庄子和尼采不同的人生态度。庄子主张“无为”,追求心灵的安顿与宁静。对人生无法逃避的伦理义务如孝敬父母、侍奉君主,以及死生存亡、穷达贫富、饥渴寒暑等人力不可及的必然之事,庄子采取顺从自然、“安之若命”的态度。尼采却认为人生的价值应该在于不断怀疑旧世界,不断探索新世界,创造新价值,而不是固守于确定的已达到的东西。庄子注重自我保存,不仅是身体的保存,更是心灵的安顿;尼采认为强者的意愿不是自我保存,而是自我扩张,增强权力感。第二部分主要围绕“如何实现本性的生活”,比较分析了庄子和尼采所解决此问题的思路。庄子采取“吾丧我”的“无我”思路,主张寡欲、摒弃知识、反对好恶。尼采非常强调“信仰自己,为自己而骄傲”,反对“无我”,主张自我保存、权力扩张。为了更好地进行权力扩张,必须合理地满足本能欲望,恰当地利用知识,并保持对权力的偏好。第三部分主要从自由角度比较分析庄子和尼采对传统道德的态度。庄子与尼采都批判了他们各自的传统道德,都认为传统道德违背人的本性,但是他们对人的本性的理解并不相同。庄子批评儒家仁义道德“残生损性”,违背人的自然本性,束缚了人的心灵自由。庄子还深刻地揭露当时“爱利出乎仁义,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的利用仁义谋取私利的反道德现象。尼采批判基督教道德束缚了人之创造的、自我扩张的本性,使人平庸化,保存了庸众,压制了强者,使得平庸流行,伟大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