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众文化语境下兴起的新革命历史小说,它凭借新的思想和艺术手法获得了官方的认同和大众的青睐。本论文运用文化批评的研究思路,从具体的文学作品出发,全面梳理出新革命历史小说在思想倾向、英雄人物塑造和叙事修辞方面所表露出的一些新的特质。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主要阐述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大众文化、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和民间的情感诉求对新革命历史小说的流行所产生的合力作用,即新革命历史小说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时代语境。第一章:新革命历史小说正由于其诞生在新的特殊的时代环境中,致使其意识形态表述的革命话语不同于50到70年代“一体化”时期的“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在小说里,阶级压迫不再是革命者参加革命的唯一动机和必然原因,往往是一些偶然的因素使革命者走上了革命道路。同时作家们努力营造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抗战图景,即承认国民党在抗战中的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民族主义在这里开始第一次超越了阶级理念。在小说中,个人主义式的英雄是可以表现的,政委作用也有,但和十七年相比,已大大被弱化。第二章:新革命历史小说继承了传统武侠小说在塑造英雄人物方面常用的一些传奇手法,如神化英雄的出生及奇特的人生经历,英雄的侠客意识和英雄的大智大勇等。新革命历史小说里的英雄人物对爱情是不回避的,而且英雄人物甚至敢冒组织及军队的纪律去大胆追求漂亮女性。同时英雄人物几乎都是有情有义的,他们和自己周围人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阶级关系,开始回归日常生活,并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第三章:生活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当代作家,对于西方流行的及当下中国热起的新文艺思潮不能不有所借鉴,如暴力美学的运用。与“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相比,革命者的身体意识得到了合理的表现,革命者的身体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僵硬外壳”,而是有顽强生命力的鲜活的肉体。同时小说主要将艺术的解剖刀深入人的心灵内部,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剧性,使得悲剧精神呈现出多种形态。结语:在论文的最后部分对新革命历史小说创作的成败得失进行了总结,新革命历史小说的积极的政治、文化意义在于在新的历史时期使得革命话语既贴近官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又符合大众审美文化的心理需求,达到了官方、大众和市场的三重认同。小说大胆借鉴了一些新的艺术手法和书写技巧,一些人性中的因素也被得到了合理的展示。但小说在艺术方面的一些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为了迎合大众和市场的认同,在塑造英雄人物方面具有机械和趋同化的倾向,如英雄人物身负重伤后奇迹般的复活情节,英雄人物都具有侠客式的传奇色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