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潜力很大。它已成为我国未来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之一,其油气资源的探明与开发直接影响着我国石油的产量。大路沟地区作为鄂尔多斯盆地一个重要的产油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作为鄂尔多斯盆地大路沟地区的主要含油层系,其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对长庆油田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该油层组以低孔、低渗和低压为特点,制约了该区油田的增储上产。为了查明该区油气储层的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预测有利储集带则成为该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是在野外观察和室内资料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沉积学、石油地质理论,借助常规物性、压汞、铸体分析、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光衍射、阴极发光、粒度分析等多项测试手段,对大路沟地区延长组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并重点研究了延长组主力产油层长6油层组的地层特征,在地层格架内,详细分析和研究了长6油层组含油砂体的岩石学、沉积相与岩相古地理、成岩作用及储集物性特征。结果表明,该区长6沉积时期为三角洲建设的高峰期,发育在志丹三角洲的高速生长期,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和河道砂坝等微相;储集砂体为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的细粒长石砂岩,少数为岩屑长石砂岩;主要胶结物为绿泥石、浊沸石、方解石和自生石英等,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等。在此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成岩演化模式,认为储层成岩演化阶段处于晚成岩A2亚期。 研究区储层砂体的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次为粒内溶蚀孔、铸模孔和残余铸模孔。长6砂岩孔喉组合为细小孔微细喉型,孔隙度平均为11.85%,渗透率平均为1.27×10-3μm2。 研究区储层性质主要受原始陆源碎屑组分、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控制,构造运动对本区储层性质的影响较有限。绿泥石、浊沸石、碳酸盐、硅质、自生粘土矿物的胶结作用、压实作用和浊沸石、长石的溶解作用也是影响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较有利的储集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大路沟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并预测了最有利的勘探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