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责任是伦理学中比较古老的范畴,责任教育也是人类文化传承中经久不息的主题之一。在人类新的生存背景中,责任的含义不断扩展,责任教育之对现代人更为必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青少年道德危机、生态环境危机和社会混乱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现代性背景下人的生存方式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反思。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增强了人类的力量,市场经济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在科技理性和唯经济主义的意识形态下,人们背离了人之为人应有的道德精神和人文价值,责任缺失给人类当下和未来的生存与和谐发展带来极大隐忧。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生态问题、道德问题也日益凸显,在科学总结各国发展历程和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宏大构想。这一切对人的道德精神和责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更具体的要求,学校理应在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中充分发挥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作用,着力培养具有完整责任品质的现代人,使他们能负责任地生存和发展。责任感培养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为使主体在自主选择基础上养成基本的责任品格而对其有计戈、有组织、有目的地实施教育引导活动,使其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现代社会,科技对人类力量的倍增作用和市场经济人对物质的无限追求使人的责任范围更大,责任的分量更重。人不仅要承担来自于义务的责任,还要承担来自行为的责任,来自角色的责任;不仅要对人类共同体负责,还要对生态系统负责:不仅要对当下的行为负责,还要对将要实施的行为的未来后果负责。因此,缺少一种普遍的、全面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人类的未来生存是不可能的,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无法实现。因而作为社会实施教育活动的专门机构来说,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自觉的责任感和责任能力,领悟人类传统道德精神,影响和辐射社会公众,是学校道德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本文就责任感培养的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以无锡市八士中学为个案,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个案分析的方法,从责任感培养这一论题提出的背景入手,具体分析了责任感的含义和当代中学生的责任感培养现状,研究了中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意义和内容,提出了责任感培养的主要方法,并结合个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责任感培养的实践探索,以期给予同类的学校以借鉴。本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导言分析责任感培养提出的背景,就责任、责任感和责任感培养的含义进行界定。第二部分通过责任感的问卷调查以及部分学生、家长及教师的访谈,从职责感知、履职态度和履职体验等三个角度研究了中学生责任感的现状。第三部分主要分析责任感培养的意义,研究责任感培养的基本内容,以及责任感培养的主要方法。第四部分以无锡市八士中学为例,重点研究了中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实践探索:分解责任要素,培养学生的职责感知;实施分层教育,培养学生的履职态度;进行多途并举,培养学生的履职体验。第五部分主要阐述个案学校责任感培养的实效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