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权社会化的公司制衡机制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权社会化催生了股份制企业的诞生和发展,使市场经济更加自由,更多的主体得以有机会享有社会资源和收益,但它同时也催生了控制权与经营权分离所导致各种利益冲突。在这种利益冲突下,导致的各种财务欺诈事件层出不穷,这不仅严重打击了公众对公司的投资信心,更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然而,要治理屡禁不止的财务欺诈,我们不能再局限于讨论财权机制本身的制度安排和程序设计,忽略公司治理整体机制对财务治理效率的影响。事实上,财务治理结构从属并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因此要治理,必须从公司整体的制衡机制入手。虽然以一股独大、独董难独、高管控制、政府介入为典型的公司治理失衡现象备受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政治家的高度关注,并形成如股权制衡、权力制衡、财务制衡为代表的诸多观点。但这些学术观点虽然均有其合理之处,却又过于片面,未触及宏观制衡缺失和伦理信仰缺失之根源。为了实现有效治理,我们必须以经济人“人之初,性本恶”的假设为基础,通过对行为主体的利益导向和伦理导向的制衡来达到目的。完善公司治理,不仅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更需要分析和研究行为主体的利益动机和伦理观念,从根本上找到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用两章的篇幅阐述了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等内容后,在第三章,以股东、董事、经理层、政府部门等主体在公司治理中的利益需求为基础,分别分析不同主体之间利益需求是否存在一致或冲突。并根据这一讨论结果,分析各主体利益需求的实现程度,总结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在设计和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认为主体信息不对称、治理机制不完善、宏观制衡有缺失、财富伦理有缺失是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这也将是第五章建立制衡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文章的第五部分是在借鉴国内外公司治理及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分别从公司治理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制衡机制的构建,并讨论各机制对公司治理及财务治理的影响与作用。其中内部制衡包括决策、激励、评价和监督机制;外部制衡包括信息披露、舆论监督、市场治理、法律法规、独董委派以及财富伦理机制。总之,通过本文对公司治理中内外部制衡基础的系统分析,作者期望能从理论上构建公司制衡机制,为改进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提供建议。
其他文献
投资作为现代公司理财中的三大重要决策之一,无论是对于微观层面企业的成长还是宏观层面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显著的影响。2002年开始,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宏观经济的过热现象,这与
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我国政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和政治环境,但学术界对文化产业这一新兴行业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
针对引发关注与热议的全国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署最近一期公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体盘子大、任务重,这一现状使得我们必须对地方政府债务予以充分的重视,对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可能性进行探讨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将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视作研究对象,利用综合评价法对其违约风险进行探讨,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回顾国内外与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的定义、分类、计量、影响因素相关的文献,在已有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需要通过选择或制造产品差异的方法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然而,在企业的差异化生产经营过程中,其所能够倚仗的经营资源其实是有限的。面对企业差异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并为国家建设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解决社会就业、带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作用特别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