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清初的传奇剧坛上涌现出大量的风情喜剧。这一创作热潮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一股“逆流”,在今人的研究著作中不断受到指摘。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思潮来对此类作品作进一步的探讨。 论文在序说(引论)部分首先对“明末清初”的时间概念作了一下明确,列举出此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并对风情喜剧的总体特征做出归纳。 论文第一节对明末清初传奇中的风情喜剧从思想意蕴方面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在这些所谓的庸俗之作中折射出进步的时代思潮的光芒,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情欲的揄扬。明代中后期哲学意识领域内兴起的“心学”思潮和文坛上兴起的“主情”思潮推动了文学作品中对于生命情欲的讴歌。风情喜剧更是将情欲发扬到了极致。情欲作为人的天性在形形色色的男女身上被演绎得如火如荼,作家通过展示多元化的情与理、礼、势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得情的力量被强化。 (二)向传统挑战的恋爱婚姻观。风情喜剧中男女主人公打破了封建礼教中无视婚姻当事人意志的传统教条,要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以自身的言行表现出对封建教条和封建家长的不满和对抗;在择偶条件上提出了男女在貌、才、情上的对等,反映了旧时代文人对美好婚姻境界的追求;对于热烈奔放的痴情男女的歌颂取代了对传统束缚下的贞女顺男的褒扬,以节烈观的蜕变来对抗现实对人性的摧残。总之,这种恋爱婚姻观已初步具备现代性爱的性质,但其最终无法突破封建意识的局限。 (三)对女性才能和品格的褒扬。作品中的女子不仅富有才情而且智谋百端,能力非凡;在爱情方面,她们品格的超越性则表现在有着比男性更为执着的信念,在维护尊严和追求理想方面更为主动。 (四)对现实的批判。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动荡时期,凤情喜剧虽然没有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但还是能让读者从中窥出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及作家的不满。作品表现了官场倾轧、吏治腐败的上层统治的黑暗;抨击假冒欺诈、混淆是非的社会风气;谴责了战争动乱带给人民的痛苦,等等。 在对明末清初传奇中风情喜剧的思想意蕴进行重新审视之后,本文又回顾了前人对此类作品的评价。一方面不否认它确实存在着格调不高,趣味低级的一面,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在看似庸俗的东西中隐含着新生的哲学意识,是漫长的社会历史中人们对其价值观念的一次重新思考,具有不容忽视的进步意义和审美价值。 论文第二节探析了明末清初的风情喜剧与前代作品相比在喜剧艺术方面的发展与创新,包括以下几点: (一)追求新奇的创作观。当时戏曲界刮起“求奇尚新”之风,在创作上追求情节的翻新出奇,注重艺术技巧的运用。曲家在标榜新奇的同时力求维护情理与奇异的统一。在这种创作观影响下,喜剧性因素增多。 (二)喜剧情节结撰技巧的发展与创新。与元杂剧相比,明末清初的风情喜剧在情节结撰方面所用技巧更为丰富和圆熟,如误会、巧合、对比、戏弄、重复、夸张等等。这些表现手法不论是单独运用还是综合使用,既运用得纯熟自然,不失戏剧的真实性,又造成情节的曲折性和趣味性,带来了强烈的喜剧效果和审美的偷悦性。 (三)对净丑脚色的重视。风情喜剧中净丑脚色活跃,形象鲜明,在戏中所占分量增加,使得喜剧效果增强。首先,净丑脚色以其被赋予的不一致性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可笑,主要表现为:本质与表象的不一致,言行表现的 2不一致,愿望与结果的不一致,主观想法与客观事实的不一致;其次,净丑的科浑也是造成喜剧效果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人物语言的诙谐技巧和动作的夸张丑化。 (四)注重热闹奇异场景的穿插。明代中后期曲家之间爆发的两次大论争推动了戏曲创作观念从“曲”到“戏”的位移,从而使得剧作家放眼舞台,从演出出发,充分利用舞台空间,穿插设置热闹纷繁、神奇新鲜的舞台场景以营造喜庆热烈的舞台氛围。 论文第三节分析明末清初产生大量风情喜剧的原因。 (一)特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哲学思潮的产物。政治上的腐败黑暗、动荡不安,经济上的繁荣发展,哲学上心学思潮的蔓延泛滥,这样的时代刺激了人性张扬,造就了一批纵情任性的文人,推动了人们对于看戏这种享乐风尚的普遍追求。这其中都含有促使风情喜剧大量出现的因素。 (二)革新后的昆山腔的推动。新的音乐体系从演唱速度和音乐旋律来说都便于发挥音乐的抒情特性,有利于演绎两情相悦、悲欢离合的男女风情剧;从表演体系上对于喜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丰富提高的作用。 (三)戏曲变革创新,争取观众的要求。从追求戏曲的新奇变化和喜剧性来吸引观众的审美注意方面来说,风情喜剧正适应观众的审美需要。明末清初传奇中的风情喜剧与前代爱情婚姻剧相比有其别开生面之处。对于此类文学现象的研究,只有从文学的内部因素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