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体系的主体,肩负着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足公众健康需求的重任。公立医院的职能和定位是实现公益性,落实社会责任。为此,当前的“新医改”和公立医院改革提出了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的总体目标,这也为政府在公立医院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指明了方向。建国后,伴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国公立医院的发展和政府在公立医院管理中的角色经历了一系列演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过度干预公立医院的微观运行和发展,充当“全能政府”的角色,公立医院整体上发展较为缓慢和落后;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对公立医院放开搞活,主要扮演“放权者”的角色,公立医院取得了较快发展;市场化改革时期,公立医院实行市场化的改革,政府充当了“过度放权者”的角色,对公立医院缺乏监督,导致公立医院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公益性缺失,为此,2003年以来,政府推动了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09年,“新医改”正式实施,2010年,新一轮的公立医院改革开始启动,各地政府的角色又有了很多新的变化,公立医院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深入考察和分析公立医院发展历程与政府角色变迁,可以发现,在公立医院管理中政府存在着突出的“缺位”、“错位”和“越位”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来自多方面的因素,政府必须深刻剖析背后的原因,以弥补自身角色的缺陷,合理定位政府角色,探索恰当有效的公立医院管理模式。当前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管理,既不能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全能政府”的老路上,也不能扮演市场化改革时期“过度放权者”的角色。立足国情,在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公立医院管理中政府存在的问题,应着重强化政府职能,增加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管办力度,有力保障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同时在医院内部合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适度放权,增强内部活力。坚持有效的监管与恰当的放权相结合,把公益性与积极性统一起来,实现“有活力的公益性”。总地来说,“新医改”背景下,政府应科学界定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具体内容,有效落实对公立医院的管办职能,建立符合公益性的内部管理机制,推动完善公立医院的社会治理体系。就具体运行职责而言,政府可以担当公立医院财政支持的出资者、运行发展的监管者、自主用人的授权者、收入分配的激励者、医患关系的协调者、法律制度的建设者、公益文化的培育者、社会治理的引导者八种角色,通过以上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公立医院管理模式,促进公立医院更好地实现公益性,落实社会责任。当然,我国各地情况不一样,各地政府应根据本地具体情况探索“地方化”的恰当适宜的公立医院管理模式,以更好地实现公立医院管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