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与创业被喻为新时代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强动力,研究表明不断产生的创业活动或新企业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持续的活力,是促进经济繁荣最有效的途径。在我国,自从实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迅速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于是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增加,形成外出打工的热潮。内蒙古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也是依靠外出打工的形式解决大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就业。尽管外出打工切实改善了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但究其本质属于“治标不治本”,外出打工只是暂时性地提高了农牧民的收入,却不能解决农牧民的长期就业问题;外出打工对劳动力输出地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一来经济贡献率低,二来导致人才流失、人才结构失衡,同时还引发一些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众多的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成为打工经济的牺牲品。随着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已不再是单向流出,而是形成了“有进有出”的双向流动局面,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结束打工生活,选择返乡创业,将自己在打工期间积累的资金、技术、知识带回家乡,解决自我就业的同时带动家乡经济发展,甚至带动其他的家乡同胞发家致富,形成新一轮的“返乡创业潮”。在长期的探索中,发现引导农牧民创业才是实现农牧民增收、解决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实现城镇化的可靠途径,也是农牧民实现长效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以理论分析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镶黄旗返乡创业的蒙古族牧民进行调查,研究其打工、创业的活动过程以及如何加快二者之间的转化。本文首先追溯了镶黄旗蒙古族牧民外出打工的过程及特点,主要从打工历程、时间、规模、原因几个角度分析打工经济现象,由此引申至蒙古族返乡牧民的创业问题。以调查问卷和面对面访谈的方法,深入了解牧民创业者的现状,总结了基本情况例如年龄、性别、学历等特点,以及创业环境、创业过程情况,分析了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论文旨在以微观的视角洞悉蒙古族牧民返乡创业的整个活动过程,最终扩展到宏观层面的县域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研究如何加快、促进牧民由打工转变为创业,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